而一旁的诸葛亮更是表现得有些惊讶,原本沉稳的面容上闪过一丝意外,眼睛微微睁大,手中的羽扇也停止了摆动。
见状刘轩目光转向诸葛亮,带着一丝好奇和期待问道:“孔明,是不是认识这庞统?”
诸葛亮回过神来,连忙拱手回答道:“陛下,我与庞统曾经一起拜司马微先生为老师,也算是同门。此人自幼便聪慧过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各方面均不弱于我。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他的谋略和布局能力,强上我不少。只不过根据我的了解,他应该一直跟在老师身旁,潜心钻研学问,不知道怎么会跑到草原去了。”
诸葛亮的语气中既有对庞统才华的赞赏,也有对庞统出现在草原自治州的疑惑。
刘轩听后,心中对庞统的兴趣愈发浓厚。
庞统在历史上也算是赫赫威名,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这庞统要不是死得早,其成就定然不会低于诸葛亮。
只见刘轩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既然是一位大才,又帮我草原自治州抵御外族,自然要给他更大的舞台,岂能孤身一人,无兵无将可用。如今扶余国如此嚣张,敢在我大汉撒野,朕定要让他们知道后果是什么。”
一听这话,在场众人都知道刘轩要对扶余国用兵,原本还算轻松的氛围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荀彧眉头紧锁,神色忧虑,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按照我们之前的分析,接下来会和国内诸侯有几场大仗要打。如今国内局势尚未完全稳定,各方诸侯虎视眈眈,都在暗中积蓄力量。此时出兵扶余国是不是有些不合适?两线作战总归不好,兵力分散,后勤补给压力增大,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两难的境地。而且草原自治州此次损失很小,看来那扶余国也是怕我大汉,不敢做的太过,不如就先将此事搁置,等国内统一之后,再出兵扶余国。如此一来,我大汉便能集中精力,一举荡平各方诸侯,实现真正的统一,到时候再对付扶余国,岂不是易如反掌?”
然而刘轩却是不这么看,站起身来,双手背在身后,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众人,说道:“不碍事的。朕对国内局势和各方诸侯的实力都有所了解。以我军的实力,朕看国内最多四十万大军,再加上西凉的二十余万大军即可稳定局势,应对诸侯之乱。至于扶余国那边,十万大军足以。扶余国不过是一个边陲小国,国力微弱,军队战斗力也不强。此次他们敢犯我边境,若不给予严厉打击,日后必成大患。朕意已决,此次出兵扶余国,不仅要让他们知道我大汉的厉害,还要震慑周边其他小国,让他们不敢再有非分之想。”
刘轩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心中早已有了周全的计划。
闻言荀彧还想再劝,向前迈了一步,再次拱手说道:“陛下,如今国内局势复杂,各方诸侯势力盘根错节,若此时分兵出击扶余国,恐怕会给诸侯们可乘之机。而且战争一旦打响,所需的物资、粮草等后勤保障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如今国库虽有所储备,但若同时应对国内诸侯和扶余国,恐怕会捉襟见肘。还请陛下三思啊!”
荀彧的眼神中充满了担忧,战争的残酷和不确定性,担心刘轩的决定会给大汉带来沉重的负担。
但刘轩抬手给打断了,只见刘轩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耐烦,说道:“朕知道现在刚刚登基,需安定局势为主,不宜主动作战。但这件事就这么定了。朕身为大汉皇帝,岂能容忍外族在我大汉边境肆意掠夺?若不给予他们应有的惩罚,朕如何向草原自治州的百姓交代?又如何彰显我大汉的威严?”
刘轩心中明白荀彧的担忧,但更清楚,若不趁着此次机会打击扶余国,日后他们只会更加嚣张。而且,他也相信自己的军队有能力应对两线作战。
见状荀彧也不好再说什么了,无奈地叹了口气,答了一声“诺”,便缓缓退了下去。
荀彧心中虽然依旧担忧,但也明白刘轩作为皇帝的决心,只能默默祈祷此次出兵能够顺利。
之后刘轩直接宣布,声音洪亮而有力,在殿内回荡:“马超为主将,庞德、于禁、麴义为副将领军十万,从草原自治州进军扶余国,命庞统为军师。马超,你勇猛过人,武艺高强,此次出兵,你要带领将士们奋勇杀敌,打出我大汉的威风。庞德、于禁、麴义,你们三人要协助马超,共同指挥军队,确保战斗的胜利。”
马超等人闻言,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他们纷纷上前,单膝跪地,双手抱拳,齐声说道:“末将等领命!定不负陛下期望,定要将扶余国的贼寇打得落花流水,为大汉立下赫赫战功!”
之后刘轩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命令道:“高览、徐荣、满宠暂时借调至兵部,由兵部尚书徐庶统筹,在己方势力下的各州,进行清缴。除了朝廷之外,不允许任何势力或者个人有军队,或武装人员。如今国内局势动荡,各方势力私自蓄养军队,严重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和百姓的安全。你们三人要协助徐庶,彻底清除这些隐患,确保我大汉的稳定和统一。”
刘轩知道要想实现真正的统一和稳定,就必须消除国内的各种不稳定因素。
徐庶、高览、徐荣、满宠等人上前领命。
之后众人便各自回去准备了。
那马超和庞德刚踏出皇宫大门,便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开始交谈起来。
马超满脸兴奋,眼中闪烁着光芒,说道:“你我二人这才刚刚正式归顺朝廷,陛下就如此信任我们,让我们带兵出征,这实在是出乎意料啊!”
庞德也是难掩激动之情,嘴角微微上扬,说道:“是啊,陛下如此器重,我等定当全力以赴,为大汉立下赫赫战功,以报陛下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