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在鲁哀公十六年的春天,刚从子贡那里得知颜回病逝的消息,便扶着门框恸哭:“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傍晚时分,子夏带着瑟来见他,想为夫子弹一曲《南风》排遣愁绪,孔子却摆摆手:“今日哭矣,不歌。”《论语?述而》记载的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正是这一场景的凝练。“哭” 是哀痛的宣泄,“歌” 是喜乐的流露;在哭泣的日子不唱歌,不是情感的压抑,而是对当下心境的尊重 —— 哀痛时不强行作乐,正如喜乐时不刻意悲戚,这种 “因时制宜” 的情感表达,藏着儒家 “中庸” 的密码:情感不是洪水猛兽,而需如流水般顺势而行,在节度中见真诚。从孔子的瑟弦到当代的哀乐,这种 “哭日不歌” 的智慧始终是情感文明的标尺。

一、哭与歌:情感的两面镜像

“哭” 在儒家语境中,从来不是无节制的宣泄,而是与特定场合绑定的情感表达。《说文解字》“哭,哀声也”,从吅,从狱省,像罪人在狱中哀号,本义与 “哀” 紧密相连。孔子的 “哭” 多因丧悼:吊唁逝者 “哭之恸”(《论语?先进》),见齐衰者 “虽狎,必变”(《论语?乡党》),这种哭有明确的伦理指向,如《礼记?檀弓》“哭有二道:有爱而哭之,有畏而哭之”,孔子的哭显然是 “爱而哭之”,为亲友、为道义而哀。

“歌” 在春秋时期,既是艺术表达,也是礼仪载体。《说文解字》“歌,咏也”,从欠,哥声,指带韵律的咏唱。孔子的 “歌” 涵盖多种场景:“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是日常雅集;“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论语?阳货》)是教化实践;“《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是对诗歌的推崇。歌在礼仪中更不可或缺,《仪礼?乡饮酒礼》“升歌《鹿鸣》,下管《新宫》”,歌是沟通人神、调和人心的媒介。

“哭” 与 “歌” 的情感张力,在孔子这里达成微妙平衡。哭是 “阴”,歌是 “阳”,二者如昼夜交替,本无对错,但需 “时中”—— 合于时宜。《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情感表达也需遵循 “道”:哀则哭,乐则歌,但若在哭日歌,便如 “昼有夜象”,违背自然节律。孔子 “于是日哭,则不歌”,正是 “道法自然” 的情感实践 —— 就像《礼记?乐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哭与歌的异,恰是对情感的敬。

孔子对 “哭” 与 “歌” 的态度,始终以 “真诚” 为核心。《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评价歌曲既看艺术(美),更看情感(善);《论语?先进》“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哭的真诚远超形式。这种 “真诚” 使 “哭日不歌” 不是教条,而是 “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自然流露。

二、是日:时间维度的情感坚守

“是日” 的 “日”,不是物理时间的 24 小时,而是情感场域的延续性。《说文解字》“日,实也”,指太阳运行的周期,但在 “哭日不歌” 中,“日” 是情感沉浸的单位 —— 从哭泣发生到当日结束,哀痛的氛围仍在延续,如《礼记?檀弓》“夫子曰:‘哭则不歌。’” 郑玄注 “一日之中”,强调情感的连贯性不应被割裂。孔子在颜回去世当日不歌,是因那一天的每一刻都浸润着丧徒之痛,歌声会打破这种情感的完整性。

春秋时期的时间观,兼具 “物理” 与 “情感” 双重维度。《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是物理时间;《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将时间与生活结合;而 “是日哭,则不歌” 则将时间与情感绑定,形成 “情感时间”—— 某段时间因特定情感而被赋予特殊意义,如 “三年之丧” 不是单纯的时间计算,而是情感平复的过程。这种时间观影响深远,后世 “忌日不乐” 的传统便源于此。

“是日” 的情感坚守,体现 “慎终” 的态度。《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 不仅指对待丧事的庄重,也包括对当下情感的珍视。孔子在哭日不歌,是 “慎” 于当下的哀痛,不轻易用喜乐冲淡它,正如《礼记?中庸》“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真诚对待情感的始终,才能称得上 “诚”。这种态度与 “乡原” 的 “无可无不可” 形成对比,后者为迎合他人而随时切换情感,失去了真诚。

“是日” 的边界虽以 “日” 为限,情感的影响却更深远。颜回去世后,孔子 “哭之恸” 的当日不歌,次日或许会恢复弦歌,但哀痛已内化为记忆 ——《论语?先进》记载,后来孔子与弟子讨论 “仁”,仍叹息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可见 “是日” 的情感坚守是对长久记忆的尊重。这种 “当日节制,长久铭记” 的平衡,避免了情感的泛滥或淡漠。

三、不歌:情感节度的主动选择

“不歌” 不是 “不能歌”,而是 “不为歌”,是主动的情感节制。孔子精通音律,“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唱歌对他而言是本能,“不歌” 需刻意克制,这种克制体现的是对情感的主导 —— 人不应被情感裹挟,也不应随意切换情感状态,如《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克己” 不仅指克制欲望,也包括调控情感。

“不歌” 的深层原因,是情感的 “不矛盾” 原则。《礼记?曲礼》“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强调行为与情境的适宜,情感表达亦如是。哀与乐是对立的情感,在同一日既哭且歌,会造成情感的矛盾与虚伪,如《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羞恶之心会阻止人做出情感矛盾的事。孔子 “不歌” 是因 “羞恶” 于在哀痛中表现喜乐,保持情感的一致性。

“不歌” 与 “不哭而歌” 形成互补,共同构成情感表达的完整图景。平日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展现孔子对乐的热爱;哭日 “不歌”,则展现对哀的尊重,二者结合是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庸》)的 “中和” 境界。这种境界不是 “无情”,而是 “情得其正”,如《周易?乾卦》“利贞”—— 适宜且坚守正道。

“不歌” 的现代诠释是 “情感的自我觉察”。心理学中的 “情绪调节” 理论认为,主动抑制某些情绪表达(如在葬礼上不笑)是社会适应的重要能力,与 “不歌” 的自我节制相通。美国心理学家格罗斯的 “情绪调节过程模型” 提出 “情境修正”“注意分配”“反应调整” 策略,“不歌” 属于 “反应调整”—— 意识到当下不宜唱歌,主动调整行为,这种能力是情商的重要组成。

四、孔子的情感实践:哭日不歌的生动例证

颜回之丧中的 “不歌”,最显情感深度。《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颜回死,“孔子曰:‘天丧予!’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在那一天,孔子原本常弹的《文王操》被束之高阁,弟子们也默契地不提及弦歌之事。这种 “不歌” 不是外在约束,而是内心哀痛的自然流露 —— 当 “噫!天丧予” 的悲叹仍在屋梁间回荡,任何歌声都显得苍白而不合时宜。

子路战死时的 “不歌”,藏着痛惜与自责。《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子路在卫国政变中 “结缨而死”,孔子听闻 “哭之于中庭”,当日便停了所有歌乐。据《孔子家语?子贡问》,孔子曾警告子路 “汝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担心其鲁莽招祸,如今成真,哀痛中更添自责。这一天的 “不歌”,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自身预言成真的痛苦回应。

吊唁旧馆人之丧后的 “不歌”,体现泛爱之仁。《礼记?檀弓》记载,“孔子之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说骖而赙之。子贡曰:‘于门人之丧,未有所说骖,说骖于旧馆,无乃已重乎?’夫子曰:‘予乡者入而哭之,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 孔子因旧馆人(曾接待过他的馆舍主人)之丧而哭,当日便不再唱歌,这种对非亲非故者的情感关照,正是 “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的实践,“不歌” 是对 “一哀而出涕” 的尊重。

日常吊唁后的 “不歌”,展现礼仪自觉。《论语?乡党》记载孔子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若当日参与吊唁而哭,便自然 “不歌”。这种自觉无需提醒,如《周易?艮卦》“艮其止,止其所也”,知道在何处停止,是修养的体现。子夏曾总结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种 “变” 也包括情感表达的适时调整。

五、情感节度:儒家的核心修养

“哭日不歌” 体现的 “节”,是儒家修养的重要维度。《周易?节卦》“节,亨。苦节,不可贞”,强调 “节” 需适度,过度节制(苦节)不可取,孔子的 “不歌” 是 “节而不苦”—— 既不纵歌以违哀,也不因哀而废乐(次日可歌),恰如《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情感的适度能带来内心的和谐。

情感节度的反面是 “过” 与 “不及”。《论语?先进》中,子路 “率尔而对” 的冒失是 “过”,冉有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的退缩是 “不及”,孔子认为 “过犹不及”。情感表达亦如是:哭而不止是 “过”(如 “妇孺哭踊无节”),哀而不哭是 “不及”(如 “临丧不哀”);歌而失度是 “过”(如 “宴乐无节”),乐而不歌是 “不及”(如 “无故不乐”)。“哭日不歌” 则是 “无过无不及” 的典范。

情感节度的培养,需 “克己” 与 “循礼” 结合。《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克己” 是内在的自我约束,如哭日主动不歌;“循礼” 是外在的礼仪规范,如《仪礼?丧礼》对哭踊次数的规定。二者结合,使情感表达既真诚又合宜,如《礼记?坊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礼是情感的堤防,防止其泛滥或干涸。

情感节度的现代价值,在于对抗 “情感异化”。现代社会的 “表演性情感”(如社交媒体上的虚假悲伤)、“麻木性情感”(对他人痛苦无动于衷),都是情感失度的表现。“哭日不歌” 提醒我们:情感不是工具,而需真诚面对;不是炫耀,而需适度表达。这种态度能帮助我们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清明。

六、历史回响:哭日不歌的传承与诠释

孟子对情感节度的发展,强调 “大体” 与 “小体” 的区分。他在《孟子?告子上》提出 “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大体” 指道德情感,“小体” 指感官欲望。“哭日不歌” 正是 “从其大体”—— 优先尊重哀痛的道德情感,不纵容唱歌的感官欲望。孟子进一步提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认为这种情感需 “扩而充之”,但也需 “节而制之”,避免泛滥,与孔子的节度思想一脉相承。

荀子以 “礼论” 规范情感表达。《荀子?礼论》“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认为礼能调节情感,如 “哭日不歌” 是 “损有余(乐),益不足(哀)”。他在《乐论》中说 “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但 “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强调乐需合于礼,与孔子 “是日哭,则不歌” 的精神一致。

汉代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为情感节度赋予神学色彩。他在《春秋繁露?阴阳义》中说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认为人的情感应与天的阴阳变化同步,“哭” 属阴,“歌” 属阳,同日哭而歌是 “阴阳相戾”,违背天道。这种解读虽有附会,却使 “哭日不歌” 从个人修养上升到 “奉天承运” 的高度,强化了其权威性。

宋代朱熹,将 “哭日不歌” 纳入 “格物致知” 的修养体系。他在《论语集注》中说:“哭,哀事也;歌,乐事也。一日之中,哀乐不得并施,此夫子之情性合天理,故能如此。” 认为孔子的情感表达 “合天理”,普通人需通过 “格物” 领悟这种天理,做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朱熹在母亲丧礼中 “三年不乐”,虽严于孔子的 “当日不歌”,但其 “合天理” 的精神内核一致。

明代王阳明以 “心学” 诠释情感节度。他认为 “心即理”,“哭日不歌” 不是外在礼的约束,而是 “良知” 的自觉 ——“见哀而哭,见乐而歌,良知自然如此;哭日不歌,亦良知自然如此,不假安排”(《传习录》)。在龙场驿,他见 “驿卒死,哭之”,当日便 “废琴瑟”,这种行为是 “致良知” 的体现,无需刻意遵循教条,而是内心良知的自然流露。

七、历史人物的情感实践:哭日不歌的传承

颜回的 “哭而不歌”,践行夫子教诲。《孔子家语?颜回》记载,颜回的同窗伯牛病重,“颜回往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当日,颜回便停了每日必弹的瑟,说:“夫子言‘哭日不歌’,今日吾哀伯牛,不敢歌。” 这种自觉实践,使孔子赞其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仁” 中便包含对情感的真诚与节度。

杜甫在丧乱中的 “不歌”,是乱世中的情感坚守。安史之乱期间,他听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在 “家书抵万金” 的悲苦日子里,“白日放歌须纵酒”(《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狂喜只出现在捷报传来之时,其余日子则 “潜悲辛”(《赠卫八处士》),其情感表达的适时与孔子 “哭日不歌” 相通,只是将 “一日” 扩展为 “乱世” 的漫长时段。

苏轼在亡妻忌日的 “不歌”,体现深情与节度。他为亡妻王弗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开篇 “十年生死两茫茫” 的哀痛穿越时空。据《苏轼年谱》记载,每逢王弗忌日,他 “不宴饮,不观乐”,当日必 “坐小室,默诵渊明诗”,这种 “不歌” 的坚守,虽无 “哭” 的外在表现,却有 “哀” 的内在沉浸,是对 “哭日不歌” 精神的创造性传承。

文天祥在国破后的 “不歌”,是气节的彰显。《宋史?文天祥传》记载,崖山之战后,南宋灭亡,文天祥被囚大都,“闻宋亡,哭之恸”,此后 “虽有歌者,亦不乐闻”。他在《正气歌》中写道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将个人哀痛升华为民族气节,其 “不歌” 不是情感的脆弱,而是精神的坚韧,与孔子 “哭日不歌” 的情感真诚一脉相承。

八、当代回响:哭日不歌的现代实践

当代丧礼中的 “不歌” 默契,是传统的延续。殡仪馆的告别仪式上,哀乐低回,家属与亲友神情凝重,无人播放欢快音乐;追悼会后的答谢宴,多以沉默或低语为主,鲜见喧哗歌舞,这种 “不歌” 的默契与孔子 “是日哭,则不歌” 的精神相通。即使在简化的丧礼中,“忌日不娱乐” 的传统仍被许多人遵守,如不看喜剧、不参加派对,体现对逝者的尊重。

重大灾难后的 “不歌”,是集体情感的表达。2008 年汶川地震后,全国举行哀悼日,“停止公共娱乐活动”,电视台停播综艺、影视剧,电台停播欢快歌曲,网络娱乐平台暂停服务。这种全国性的 “不歌”,是 “哭日不歌” 在现代社会的扩展 —— 将个人的 “哭日” 扩展为集体的 “哀悼日”,用停止娱乐表达对生命的哀悼,体现 “民胞物与” 的情怀。

个人生活中的情感节度,藏着传统的基因。有人在亲人忌日关闭朋友圈的娱乐内容,有人在宠物去世当日不看喜剧电影,有人在失恋的日子不听欢快歌曲,这些自发的 “不歌” 行为,虽未经历 “哭” 的激烈情绪,却有 “哀” 的内在感受,是对 “哭日不歌” 精神的生活化诠释 —— 尊重当下的情感状态,不强行用喜乐掩盖真实心境。

数字时代的 “不歌”,形式虽变,精神依旧。社交媒体上,有人在 “缅怀逝者” 的帖子下留言,会主动避免使用表情包或玩笑语气;直播平台上,主播若提及悲伤之事,会暂时关闭背景音乐;短视频创作者在纪念日发布的内容,多以黑白画面、肃穆音乐为主,鲜见欢快元素。这些数字时代的 “不歌” 实践,证明情感节度的传统在新技术环境中仍能找到表达空间。

九、心理学视角:情感节度的科学解读

现代心理学的 “情绪一致性理论”,为 “哭日不歌” 提供解释。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行为会与当前情绪保持一致 —— 处于哀痛情绪中时,会自动回避与喜乐相关的刺激(如歌声),选择与哀痛一致的行为(如沉默)。孔子在哭日不歌,正是情绪一致性的自然表现,无需刻意控制,而是心理机制的自动调节,正如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所言:“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情绪调节” 理论中的 “表达抑制” 策略,与 “不歌” 相通但有区别。表达抑制是主动压抑情绪表达(如强忍泪水),而 “不歌” 是主动选择与情绪一致的行为(如因哀痛而不歌),前者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后者则是健康的情绪顺应。研究表明,适度的情绪顺应(如悲伤时独处)比强行抑制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孔子的 “哭日不歌” 恰是这种健康策略的体现。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哭” 与 “歌” 涉及不同的脑区,同日进行可能导致认知冲突。“哭” 主要激活大脑的 “杏仁核”(处理负面情绪),“歌” 主要激活 “伏隔核”(处理奖赏与愉悦),二者同时激活会使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与调节)负担加重,产生不适。孔子的 “不歌” 可能是对这种不适的直觉回避,体现了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

发展心理学研究显示,情感节度能力需后天培养,与儒家 “修身” 理念一致。儿童在 4-6 岁开始发展 “情绪调节” 能力,通过观察成人行为(如父母在葬礼上的严肃)学习情感表达规范。这种学习与儒家 “不学礼,无以立” 的教育理念相通 —— 通过模仿 “哭日不歌” 等行为,逐渐内化为情感节度的自觉,正如《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从小培养礼仪规范。

十、哭日不歌的本质:真诚与节度的平衡

“哭日不歌” 的本质,是 “真诚” 与 “节度” 的平衡。真诚是情感的内核 —— 哭需真哀,歌需真乐,不可虚伪;节度是情感的边界 —— 哀不泛滥,乐不过度,不可失序。孔子在哭日不歌,既真诚面对哀痛,又以 “不歌” 节制喜乐,二者结合是 “中庸” 的生动体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中庸》),情感的大本是真诚,达道是节度。

这种平衡的反面,是 “乡原” 的 “无节” 与 “狂者” 的 “无度”。乡原 “言不顾行,行不顾言”(《论语?宪问》),在丧礼上 “哭不哀,歌不乐”,情感虚伪;狂者 “进取不忘其初”(《孟子?尽心下》),可能 “哭而不止,歌而无节”,情感泛滥。“哭日不歌” 则在二者之间 —— 既如狂者般真诚,又如狷者般有节,正如孔子所言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情感节度的现代意义,在于对抗 “情感异化”。在 “流量至上” 的时代,情感常被简化为 “点赞”“转发” 的符号,悲伤被消费,喜乐被炫耀,失去了真诚与节度。“哭日不歌” 提醒我们: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珍贵礼物,不应被工具化;悲伤时的沉默比强颜欢笑更有力量,喜乐时的节制比狂欢无度更显从容。

十一、哭日不歌的终极意义:情感文明的基石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的终极意义,是为情感文明奠定基石。情感文明不同于礼仪的外在形式,而指情感表达的真诚、适度与尊重 —— 对自己的情感真诚,对他人的情感尊重,对情境的要求适度。孔子的 “哭日不歌” 不是束缚人性的枷锁,而是守护人性的栅栏,让情感在自由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正如《周易?贲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情感的文明化是 “化成天下” 的重要部分。

从孔子的瑟弦到当代的哀乐,“哭日不歌” 的精神始终未变。它告诉我们:情感不是洪水,无需筑坝拦截,而需顺势疏导;不是野草,无需斩草除根,而需修剪成形。无论是古代的 “忌日不乐”,还是现代的 “哀悼日停娱”,无论是个人的 “丧日沉默”,还是集体的 “灾难默哀”,都是这种精神的延续,证明真诚与适度的情感表达是跨越时空的人性需求。

孔子的 “不歌”,是为了更好的 “歌”。哭日不歌不是否定喜乐,而是为了让喜乐在合适的时机更显珍贵。正如雨后的阳光更明媚,经历哀痛后的喜乐更动人。颜回去世后,孔子在适当的时候会重新弹起《文王操》,但那琴声中已融入对逝者的怀念,更显深沉。这种 “先哀后乐” 的节奏,让情感的光谱更完整,也让生命的体验更丰富。

在这个情感日益快餐化的时代,“哭日不歌” 的智慧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的浮躁与虚伪。它提醒我们:慢一点表达,多一点真诚;少一点炫耀,多一点尊重。当我们在悲伤时不强行作乐,在喜乐时不忘记敬畏,便是在实践这种古老的智慧,便是在守护情感文明的温度,正如孔子在那个哀痛的春日,放下瑟弦时的沉默,比任何歌声都更有力量。

CC读书推荐阅读:都市最强狂龙超级全能巨星网游之逍遥派大弟子生存游戏,别人啃草她吃肉网游之佣兵世界重生之最强公会我是大导演足球:我成了凯恩的队友?无限之配角的逆袭篮球名人堂之路NBA疯狂控卫的逆袭女总裁的贴身兵王漫威世界的替身使者开局人间体每级1个金词条,雷电术横扫全球超级微信重生日本当神官星际游轮我踢前锋,老爹是老板琥珀之剑身穿星际:弃兽们抢着求她做妻主我在超神学院抡锤子重生神医森林深处的星光:居某的睡前故事武锋传开局被贬,我靠996古代称王英雄联盟之下一秒神话全球升级:我觉醒了百万属性点傲世猛龙齐等闲玉小龙乔绾绾战景霆免费看小说许雨晴沐长风的小说免费阅读剑泣魔曲第四天灾:玩家对抗玩的就是真实全球高武我的战力亿点点全民游戏末日,我走上了人生巅峰网游之龙骑术士气运之子之我能赋予系统全民大航海,我能无限合成七色佛珠一上场就五杀!你管这叫新人?剑仙三千万钓系美人一笑,在场都被撩成翘嘴懒人的奋斗方式我的总裁老妈海贼:我加钱大将可干翻四皇综影视她只是想给美人一个家足球教练,我选择国足双职业,无限重置,阁下如何应对月亮崇拜少司命兰斯风云进化录
CC读书搜藏榜:主业抓鬼,副业找个霸总谈恋爱?阎王殿风中有朵受伤的云宿敌就是宿敌啊!谁喊妻子谁是狗NBA:疯了吧,你管这叫替补?网游开局契约生命之树游戏四万年穿成恶毒婆婆,她拖家带口端了皇宫!神游从内测结束我要做球王[综]赤潮超凡透视眼小寡妇翻身,受不了撩拨王爷脸红心跳冷钰水洛蓝恋恋时光簿从斗罗开始的扮演之路假面骑士Lethe灭世的哀碑末世灾难,全民求生白汐纪辰凌我的岁月待你回首免费阅读全文天生辅助安静的思想我的世界:边境之地孽乱村医CSGO:我的准星里无活物联盟二路解说打职业,我行我真上网游之商人纵横网游之逆天飞扬来自男主后宫的宠爱[穿书]持敬斋随笔喜羊羊与灰太狼:山茶之恋一人:融合【罗】,全性无证黑医我的粗大金手指斗罗:人在绝世,赝品神灵洛克王国之光之守护好难啊,快穿拯救病娇男主重生之职业打金足坛中场神!世一中横空出世全能神偷一个游戏管理决定开小号了我在唐朝斩妖那些年网游:投降吧,那个毒肉盾又来了吊车尾我,竟成了求生游戏的大佬女子医院的男医生姜若烟战景妄闪婚后疯批战少每天缠哄我生崽免费阅读全文网游之源始征途魂尊古风[网王]幸村,愿君随哟顾少追爱:高冷娇妻不好惹离谱!绑定非人老公,我虐哭游戏男神,都是我的!
CC读书最新小说:重生仙帝只是我的小弟四合院:魂穿何雨水,手撕何雨柱民国,从军阀到横扫亚洲快穿之我只想超脱啊绝命一枪:抗日风云录青灯照剑影全球岛主:开局抽到多子多福神雕:开局令东来,领悟浩然剑气综影视:小可怜我来宠大唐:开局救下李二,曝光我身份娱乐:全新的大蜜蜜就是香序列劫:洪荒碎星录平凡青云路僵约:开局编辑盘古基因娱乐:杨老板说我肾功能不错陨星武脉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大明:剩30天亡我靠纳妾救天下我的女友是个狐狸精大秦:扶苏他开挂杀疯了!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医魄封神?孤大商称霸洪荒大佬:我的纹身能加点谍战:我知道你的隐秘垂涎:无声告白捡来的玉佩通仙界星际纪元:龙影传奇缅北囚笼:血色地狱她把黑火药甜成了糖沪上奕重生之炼狱归来诸天从射雕英雄传开始算命吗?超准还送打脸服务独宠,娇妻的无敌马甲被嫌弃的Omega她炸了星际青灯再启:与反派的前世戏神:被六大灭世病娇强制爱后昆仑帝龙决抗战兵王宫斗系统骚操作指南灵气复苏:你是我祖宗?!孤剑残雪录高维系统:我在诸天炼神师姐每天都在走火入魔闲来无事凑热闹我在八零搞事业新鸳鸯蝴蝶梦之天煞孤星癌症晚期,为活命我向鬼疯狂借寿异界佣兵:我的左轮会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