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慧犹豫了一下,她还是点了点头。
董俊辉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悦,思索片刻后想要再次举牌,不过举到一半还是放了下来。140万,似乎这个价格已经超出了他的预期,他也是摇着头放弃了继续竞价。
就在众人以为郑家稳拿这幅作品时,拍卖会场内突然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150万!”
众人都以为叫价的人会是1号桌的南市楚家的楚天瑞,不过随着声音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发声处,只见一个身着西装、体态肥胖的男人缓缓坐下去,他手里的号牌上显示的是22号。
对于突然竞价的男人,拍卖会场内很多的人都不认识他,不过也有认识他的人。
举着22号牌叫价的男人是南市一家古玩店的老板,他叫康立福。他在南市这里也是经营多年,因此古玩市场中的人大都认识他。
在举办藏宝拍卖会的时候,楚云昊对来参加拍卖会的竞拍者做了一些调查,他大致上能够了解这些竞拍者。根据调查得知,这个康立福在鼓楼区那里开了一家古玩店,同时也做典当业务。康立福本人不是大家族的人,而他与南市的大家族也没有多少渊源,不过在背后似乎有人在罩着他,因此在黑白两道能通吃。
郑郑贵德脸色一沉,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他咬了咬嘴唇,转头看着那个康立福,而此时那个康立福的目光却紧紧盯着他。
康立福嘴角上扬,脸上露出了坦然的笑容,似乎并不惧怕南市郑家的势力。
众人看到了康立福叫价张瑞图的《将进酒》,这也是出乎众人的意料,不过竞拍是有实力者得之,因此在一阵骚动后,拍卖会场内还是安静下来。
郑天宇眉头微皱,他没想到会有人跟南市郑家参与这场竞争。他在心里快速盘算了一下,接着看向了父亲郑贵德。
“爸,我们……”
郑贵德这时候也在琢磨着,本来他对张瑞图的这幅作品志在必得,可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他深吸一口气,接着对郑天宇摆了摆手。
拍卖会的拍卖师看到没有人继续竞价,他就是大声喊道:“150万!还有人继续叫价吗?”
主持人在询问过后,众人都没有举牌叫价,最后拍卖师拿着拍卖锤敲打了一下。
“150万成交!恭喜22号桌的先生竞拍到张瑞图的《将进酒》书法作品!”
第一件藏宝拍卖品成功拍卖出去以后,拍卖师开始拍卖第二件藏宝古董。
“第二件古董是张瑞图的山水画《江南春》。这幅张瑞图画作为立轴水墨笺本,尺寸为137cmx42cm,约合5.17平尺,其款识为“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乙卯冬仲,晋江青阳下行故里,果亭山人瑞图,并有钤印‘张瑞图印’。该画的底价为45万元。”拍卖师开始介绍着第二件拍卖品,同时也是邀请三位鉴宝专家进行点评。“下面,再次有请三位鉴宝专家对该画作拍卖品进行点评。”
首先,吴镇江馆长开始对画作讲解起来:“这幅立轴画作《江南春》是张瑞图晚年时期的作品,要了解张瑞图的画作价值,就要知道张瑞图的山水画。想必大多数人都知道,张瑞图以书法闻名于世,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其实张瑞图也擅画,只是由于他的书法名气太大,所以掩盖了画名,导致后人只知道张瑞图擅长书法,却不知他的画作也同样出色。张瑞图学画比较晚,但他的画工很有天赋,尤其擅长山水画。他效法元代黄公望,作品以苍劲有力、意境深远着称,但传世作品极少。其实呢,董其昌也是明代着名的书画家,他的作品在艺术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而王宠、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张瑞图等人也都是明代书画界的佼佼者,他们的书画作品同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因此拍卖的这幅《江南春》作品,还是非常值得收藏的!”
吴镇江馆长点评过后,又是轮到了刘祥瑞老板对画作进行点评讲解。
“张瑞图画作是非常值得收藏的,近期在国内以及渔港地区,都是出现了张瑞图画作的拍卖,但张瑞图的画作非常稀少,因此拍卖的价格都很高。考虑到张瑞图的画作极其稀少,他又是明代书画大家,他的画作具有很大的涨值空间,目前他的画作在艺术品市场上的拍卖行情很好,这也是很多收藏者愿意收藏的原因。刚才吴镇江馆长说了,张瑞图擅长书法,他在晚年才开始作画。根据历史记载,张瑞图在五旬高龄始作画,至于张瑞图的画师承何人,史料中并未明确提到。但有一点,张瑞图的画作很少,流传下来的张瑞图画作更是稀少。从香港庄杰镇先生编录的《张瑞图年表》中,我们就可以找到张瑞图绘画创作的几条记录,从而知道张瑞图的绘画作品传世不多。1623年,张瑞图已是54岁高龄,在年表中才首次记载张瑞图有作《山重水复图》卷;1625年,张瑞图在家休假,创作《溪山远眺图》卷、《山水图》轴、《平远归帆图》轴、《月夜图》及《书画合璧册》;1633年,张瑞图居家时,与同乡、泉籍画家王建章合作《十八罗汉图》。此外,从已传世的张瑞图画作中,我们还可以发现:1634年张瑞图曾创作《渔父图》,1637年张瑞图画《山水图》轴以及这幅山水画《江南春》,还有1638年张瑞图画《芭蕉图》等记录。而这些有记载的画作都是有拍卖记录的,其中大多数作品在上海以及渔港有过拍卖,拍卖的价格在140——1300万之间。由此可见,张瑞图的画作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尤其这幅《江南春》山水画作品,其中就有张瑞图的书法《江南春》诗,整个行书一气呵成,看上去行云流水一般,犹如江南的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