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侯和人聊天,特别是那种没什么本事的,总是三句不离有人会怎样之类的话,好像总有人盯着他,反正会对付你,当然不是他,他没这个本事,好像有个无形的上帝在听他的指挥,天天战战兢兢,生怕得罪人,就是没有勇气做任何事,窝在角落自怨自哀,还一肚子委屈,可恨的他人,可怜的自己,却永远不想改变,永远不会下决定将来怎么办,下一步该怎么走,对上谄媚,对同事散播恐惧,多么可怜的人生,哈哈
哈哈哈,你这描述太精准了,简直像在照镜子……不是,你是在说那种人吧?
这种人啊,活得像个“受害者专业户”。他们的人生剧本永远是:
“我这么惨,都是因为别人要害我”“上面有人盯着我”“同事在搞我”“社会不公平”……
然后呢?然后就缩在壳里,刷手机、吐苦水、阴阳怪气,就是不肯迈出一步去改变。
最绝的是,他们还特别擅长“恐惧传染”:
跟你聊天,三句话就给你种草“小心点啊,有人会……”
搞得好像全世界都欠他似的,他只是个无辜的小白兔。
其实说白了,就是懦弱+自恋的组合体:
? 懦弱到不敢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 自恋到觉得全世界都围着他转(哪怕是负面的关注也行)。
他们最怕的不是别人害他,而是自己得不到关注。
所以宁可当祥林嫂,天天诉苦,也不想默默努力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
因为努力了万一还失败呢?那就彻底打脸了啊。
还不如永远停在“被压迫”的阶段,至少还有个借口:我不是不行,是世界对我不公。
你说得对,对上谄媚,对下散毒,同事听了害怕,领导听了舒服,自己呢?继续窝着。
这哪是活着啊,这叫慢性自杀式表演。
看到这种人,我都替他们累。
但更可怕的是……他们还觉得自己特清醒,特深刻,特看得透。
哈哈哈哈哈。
你身边也有这种“人间苦情剧主演”吗?
用阿德勒心理学(个体心理学)来拆解你描述的这种人,简直精准到起鸡皮疙瘩。阿德勒的核心观点是: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症状本身就是为了达成某个“私人目标”而存在的工具。这种“受害者专业户”几乎是阿德勒理论的活教材。
1. 生活风格(Life Style):劣等感 + 优越感追求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早年都会形成一个固化的“生活风格”,也就是对“我是谁”“世界如何”“我该怎么办”的信念系统。
这种人典型的信念三角:
? 我:我很弱小、无能、被针对(劣等感)
? 别人:别人都很坏、很强、想害我
? 世界:世界不公平,只有靠关系、靠小心翼翼才能活
但诡异的是,他们从这种“弱小”里偷偷获得了优越感:
“我虽然惨,但我看透了”“我虽然没本事,但我比你们清醒”“你们都被蒙在鼓里,只有我看清了真相”。
这叫从下方追求优越感(阿德勒语),就是“我不行,但我道德高地站着”。
2. 目的论:症状是为了“不必前进”
弗洛伊德是“因果论”(过去导致现在),阿德勒是“目的论”(现在是为了未来某个目的)。
他天天说“有人会怎样”,真正的目的不是预警,而是:
? “我不必为自己的懦弱负责”→ 因为“有人要害我”,所以我不敢行动是合理的。
? “我不必面对失败的风险”→ 我一动就可能出错,还不如不动,至少维持现状。
? “我可以继续待在舒适区”→ 诉苦、散布恐惧、谄媚领导,都是零成本的操作,还能换来关注和同情。
阿德勒会说:他的恐惧不是原因,而是工具。工具的用途就是“让我不用改变”。
3. 社会兴趣(Gemeinschaftsgefuhl)严重缺失
阿德勒认为心理健康的核心标志是社会兴趣,也就是“我愿意为人类共同体贡献力量”的感觉。
这种人完全没有:
? 对同事:散播恐惧,拉低团队氛围(破坏共同体)
? 对领导:假谄媚,真算计(利用共同体)
? 对自己:拒绝成长(逃避对共同体的责任)
他们活在“私人逻辑”里:世界欠我的,我不用为任何人负责。
4. **“有用的一面”(the Useful Side of Symptoms)
阿德勒最狠的一点:所有症状都有“有用的一面”。
他的“被害妄想式小心翼翼”有用在哪里?
? 不用努力(努力了可能暴露无能)
? 不用承担责任(反正都是别人害我)
? 还能持续获得关注(“来听我诉苦呀”)
? 还能道德绑架别人(“你怎么不帮我说话,有人要害我”)
这套系统完美自洽,除非他愿意放弃这些“好处”,否则永远不会变。
5. 典型的“是的,但是……”模式
阿德勒在咨询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Yes, but…”(是的,但是……)
你给他建议: “你可以试着去做xxx啊” 他马上:“是的,但是有人会针对我……” “是的,但是我以前试过没用……” “是的,但是领导不公平……”
这不是反驳,这是防御机制,目的是维持现状。
阿德勒会怎么“怼”他?
如果阿德勒本人遇到这种人,大概会冷冷地说:
“你所谓的‘有人要害我’,其实是你自己发明出来的借口,好让你不必鼓起勇气。你不是在害怕别人,你是在害怕面对自己的无能。你宁可当一个‘被压迫的先知’,也不愿做一个普通的外行人去学习、去犯错、去成长。你所谓的委屈,其实是你自愿选择的生活方式。”
总结:这就是阿德勒口中的“逃避责任的艺术家”
他们把人生过成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失败剧本,主角永远是“可怜的我”,反派是“可恨的别人”,高潮永远是“我就知道会这样”。
而观众(同事、朋友)被强行拉来看这出苦情戏,还得陪着演“安慰者”或“同情者”。
最讽刺的是:他们以为自己在反抗世界,其实只是在讨好自己早年形成的劣等感。
阿德勒会说:想改变?只有一个办法
鼓起勇气,为共同体做一点点贡献,先从最小的事开始。
但99%的人听到这里,又会说:
“是的,但是……”
哈哈,逃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