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又一次从噩梦中惊醒。
梦里,他站在办公室中央,四周是模糊的人影,指指点点,窃窃私语。他想开口辩解,却像被扼住喉咙,发不出任何声音。最后,他只能蜷缩在角落,看着那些模糊的人影渐渐逼近,将他吞噬。
窗外,城市的黎明尚未到来。李默坐起身,打开床头灯,微弱的黄光驱散不了心中的阴霾。他看了眼手机:凌晨四点。离上班还有四个小时,但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入睡。
这种恐惧,从他入职这家公司的第三个月就开始了。
初入职场
李默,二十六岁,某985高校硕士毕业,通过激烈竞争进入现在这家知名设计公司。面试时,他的作品集让面试官眼前一亮,专业能力无可挑剔。人力资源部的张经理对他的评价是:“专业能力突出,性格内向,可能需要时间适应团队环境。”
他永远记得第一天上班时的情景。
“大家好,我是李默,请多指教。”他站在办公室中央,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部门主管王强拍了拍他的肩,向大家介绍:“小李是咱们部门的新鲜血液,大家多照顾。”
同事们报以礼貌的掌声,只有坐在角落的张健撇了撇嘴,小声对旁边的人说:“又来一个书呆子。”
张健是部门里的“老油条”,工作五年,能力平平,却深谙职场生存之道——找软柿子捏。
最初的几周还算平静。李默埋头工作,按时完成任务,几乎不参与同事间的闲聊。午餐时,他总是独自一人坐在食堂角落,快速吃完便返回工位。
“李默,一起去吃饭啊?”同组的赵小薇曾热情地邀请他。
“不用了,我还有点工作要处理。”李默总是这样回答。
几次之后,再没有人邀请他了。
第一次交锋
转变发生在一次部门会议后。
李默花了两周时间完成了一套详细的产品设计方案,在部门会议上展示。他讲得认真,却没注意到王强逐渐皱起的眉头。
“创意不错,但太理想化了,根本不考虑实际成本。”张健突然打断他,“新人就是新人,只会纸上谈兵。”
会议室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看向李默,等待他的回应。
李默张了张嘴,想说这套方案其实已经考虑了成本控制,话到嘴边却变成:“我...我会再修改。”
王强点点头:“那就按张健说的,重新调整一下。散会。”
同事们陆续离开,只有赵小薇走过他身边时,轻声说:“别在意,张健就那样。”
李默独自坐在空荡荡的会议室,手心全是冷汗。他不是不想反驳,而是害怕——害怕冲突,害怕成为焦点,更害怕反驳后遭到更严厉的报复。
那一刻,他仿佛回到了初中时代,那个总是被同学取笑“闷葫芦”的男孩,从未改变。
变本加厉
从那天起,张健对李默的态度越发嚣张。
“李默,去帮我复印一下文件。”
“李默,这个报表你帮我做一下,我急着下班。”
“李默,咖啡机没豆子了,你去补一下。”
开始时是偶尔的“帮忙”,后来几乎成了常态。更让李默难受的是,张健总能在主管面前把李默的工作成果说成是自己的主意。
“王总,我觉得这个项目可以这样调整...”每次听到张健侃侃而谈,盗用自己的创意,李默都感到一阵恶心,却始终开不了口揭穿。
办公室里的其他人也察觉到了这种微妙的变化。起初还有人替李默抱不平,但看他本人从不反抗,渐渐也就视而不见了。
“他就是太软了,”赵小薇有一次对另一个同事说,“要是敢跟张健吵一架,也不至于这样。”
李默不是没想过反抗。每次被刁难后,他都会在脑中排练如何回击,想象自己如何义正词严地让张健难堪。但当下一次面对张健时,那些排练好的台词就像卡在喉咙里的鱼刺,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
他开始失眠,食欲下降,周末也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出门。母亲打来电话,他总是说“一切都好”,然后匆匆挂断。他不敢告诉家人自己的处境,怕听到“为什么别人只欺负你”的质问。
转机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一个新项目上。
公司竞标一个重要客户,部门全员投入。李默被分配负责核心部分的设计。他倾注全部心血,连续加班两周,终于拿出一套令人惊艳的方案。
提案前一天,张健走到他工位前:“王总让我跟你一起去见客户,方案给我,我先熟悉一下。”
李默犹豫了一下,还是把文件发给了张健。他隐约觉得不妥,但又安慰自己:这是工作,张健不至于乱来。
提案会上,客户对方案表现出浓厚兴趣。就在王强准备详细介绍时,张健突然插话:
“这个方案的核心概念其实是我提出的,李默只是做了一些细化工作。”
李默愣在原地,血液仿佛瞬间凝固。他看见王强惊讶的表情,看见客户赞许地看向张健,看见赵小薇和其他同事错愕的眼神。
“不是...”李默微弱地反驳,声音却被张健的侃侃而谈淹没。
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沉默不会换来尊重,只会招来更多的欺凌。
觉醒
会议结束后,李默破天荒地没有直接回工位,而是走进了王强的办公室。
“王总,刚才张健说的不是事实。”他的声音依然有些发抖,但眼神坚定,“这个方案从概念到执行都是我独立完成的,我有全部的过程稿和修改记录为证。”
王强惊讶地看着他,这是李默第一次主动来找他谈话。
“我知道。”出乎李默意料,王强平静地回答,“我一直都知道。”
“那您为什么...”
“因为我在等你自己说出来。”王强站起身,走到窗边,“在职场上,你不为自己发声,没人会替你发声。能力再强,不敢表达,不敢争取,最终还是会被埋没。”
那天下午,王强召集部门会议,重新明确了项目的贡献归属。张健脸色铁青,却不敢再说什么。
改变
从那以后,李默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
他仍然不爱说话,但在面对不公时,会坚定地表达立场;他仍然不喜欢社交,但学会了必要的职场沟通;他仍然享受独处,但不再把自己完全封闭。
有一次,张健又试图让他帮忙处理私事,李默平静地回答:“不好意思,我自己的工作还没完成。”
张健愣了一下,悻悻地走开了。
赵小薇注意到李默的变化,午餐时主动坐到他旁边:“你最近好像不一样了。”
李默笑了笑:“只是想通了一些事。”
他报名参加了公司的演讲培训,强迫自己站在众人面前表达观点;他开始每周去健身房,强健的体魄带来自信的提升;他甚至开始学习拳击,在汗水和喘息中,他感受到内心某种坚硬的东西正在生长。
新的挑战
半年后,公司有一个重要项目竞标,李默被任命为项目组组长。这是他第一次带领团队,组员中就包括张健。
第一次小组会议,张健就提出了质疑:“我觉得这个方向有问题,应该...”
“这个方向是经过充分调研和数据分析确定的。”李默打断他,语气平静但不容置疑,“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案,请拿出具体的数据和支持材料。”
张健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
项目进行过程中,李默展现出令人惊讶的领导力。他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的新人,而是能够清晰表达想法,果断做出决策的团队核心。当组员意见不合时,他能倾听各方观点后做出平衡;当客户提出不合理要求时,他能有理有据地拒绝。
最终,项目成功中标,为公司带来可观收益。庆功宴上,王强举杯向李默致敬:“祝贺你,不仅因为项目成功,更因为你的成长。”
李默微笑着举杯回应。他注意到张健站在角落,没有过来祝贺,但那已经不重要了。
回声
一年后,李默被提拔为部门副主管。在新员工欢迎会上,他看到一个羞涩的男孩,总是低着头,不敢与人对视,像极了一年前的自己。
会后,李默特意找到那个男孩:“适应得怎么样?”
男孩受宠若惊:“还...还好。”
“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随时找我聊聊。”李默递给他一张名片,“记住,在这里,能力重要,但敢于表达自己同样重要。”
男孩感激地点点头。
回到办公室,李默站在窗前,俯瞰城市全景。夕阳西下,华灯初上,整个城市笼罩在金色的余晖中。他想起了那个总是做噩梦的自己,那个在会议室里瑟瑟发抖的自己,那个不敢说出一个“不”字的自己。
他依然是那个内向的李默,享受独处,不喜喧闹。但他的内心已经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知道何时该沉默,何时该亮出锋芒。
手机响起,是母亲发来的信息:“周末回家吃饭吗?你爸买了你最爱吃的鱼。”
李默回复:“回。”
简短的一个字,却充满力量。
他关掉电脑,收拾东西下班。走过张健的工位时,对方抬头看了他一眼,迅速低下头继续工作。
电梯里,李默对着镜子整理衣领。镜中的男人眼神坚定,姿态从容。内向不再是他的弱点,而是沉淀思考的力量源泉;沉默不再是他的枷锁,而是蓄势待发的准备阶段。
他知道,明天的职场依然会有挑战,但他已不再恐惧。因为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性格内向不是被欺负的理由,不敢扞卫自己才是。
电梯门打开,李默大步走出办公楼,融入夜色之中。前方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学会如何带着自己的棱角,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