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郑南宁院士,1952年12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陕西西安
南京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下游地区,江苏省西南部。
南京东邻扬州市、常州市、镇江市,南、西、北三面分别与安徽省宣城市、马鞍山市和滁州市相邻。
南京历史悠久,早在周灵王元年(前571),楚国在今南京市六合区境设棠邑,南京有政区设置就此发端。
周元王三年(前474),越灭吴,翌年筑城于秦淮河口长干里,南京主城区建城由此始。
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于石头山筑城置金陵邑,为南京主城区建置政区治所之始。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移金陵邑县治于今江宁区秣陵街道,为秣陵县。
秦汉时期南京地区随经济发展建县渐多。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将统治中心迁到秣陵,次年改秣陵县为建业县。
黄龙元年(229),孙权迁都建业,南京开始成为国都。
此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史称六朝。
隋灭陈后,毁建康城邑,置蒋州,隋炀帝时改蒋州为丹阳郡。
唐武德三年(620),废丹阳郡改置扬州,后扬州治所移至江都。
至德二年(757),以润州之江宁县置江宁郡,次年改江宁郡为异州。
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政权于武义二年(920)升州为金陵府。
天祚三年(937)正月,金陵府更名江宁府,十月,李昪代吴称帝,以江宁府为国都,史称南唐。
宋、元时期,北宋初设为州,后置江宁府,南宋更名建康府,为陪都。
元天历二年(1329),建康路更名集庆路,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克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
明清时期,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置南京,这是南京地名之始,也是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全国性的首都。
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为陪都。
清代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江宁,改名天京,定为首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成立,定南京为首都。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1953年元旦,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南京改为江苏省省辖市、省会。
南京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
南京明城墙现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完整性最好的城市城墙。
这里还有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如鸡鸣寺、夫子庙、阅江楼等。
南京名人辈出,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开创了洪武之治。徐达,明朝开国元勋,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朽功勋。
顾恺之,东晋杰出画家,代表作品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对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影响深远。
李煜,南唐后主,虽为亡国之君,但在词的创作上成就颇高,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对后世词坛影响极大。
祖冲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被尊为“山中宰相”,着有《本草经集注》等。
出生地解码
南京作为郑南宁院士的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潜在影响。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学术氛围。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郑南宁可能自幼就受到文化气息的熏陶,对知识和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里培养了他对学习的热爱和对探索未知的渴望,为其日后在学术道路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京是中国重要的教育基地,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优质的中小学以及众多知名高校。
郑南宁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接触到良好的教育资源,遇到优秀的老师。
这些老师可以为他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引导,帮助他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拓展学术视野,激发他的科研潜力。
南京作为历史上的重要城市,经历了无数的变迁和融合,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
这种城市氛围有助于培养郑南宁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包容的心态,使他能够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在科研中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为其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思维环境。
当然,郑南宁院士能够取得卓越成就,主要还是得益于他自身的天赋、努力、对科研的执着以及时代赋予的机遇等多种因素。
但出生地南京的文化、教育等环境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他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支持。
院士求学之路
1972年,郑南宁被推荐到西安交大电机工程系工业自动化专业学习,1978年成为中国恢复高考后西安交大首批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得西安交大工学硕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郑南宁院士的这段求学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深远影响。
郑南宁在西安交大工业自动化专业的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工业自动化专业涉及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多方面知识。
这让他对电气、控制等领域有了系统认识,培养了他的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后续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提供了底层的知识架构和技术支撑。
郑南宁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硕士研究生,当时的学术环境正处于蓬勃发展与转型期,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
这极大地拓展了他的学术视野,为他在科研道路上找准方向提供了可能。
硕士阶段的学习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郑南宁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进行学术研究,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
这为他日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能力基础。
郑南宁院士在西安交大的本科和硕士求学经历,为他的科研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段经历培养了他的专业素养、学术视野和科研能力,助力他在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最终成为院士。
院士从业之路
1981年,郑南宁被公派到素有“亚洲第一私立学府”之称的着名私立综合研究型大学——日本庆应大学学习。
1986年,他参与组建了西安交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开始人工智能方向的创新研究和研究生培养。
1994年起,郑南宁开始出任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
1995年11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1999年,郑南宁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2003年至2014年期间,郑南宁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2014年4月,郑南宁担任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所长2
从业之路解码
以下是郑南宁院士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日本庆应大学学习期间,让郑南宁接触到国际前沿的学术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
他拓宽了国际视野,了解到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为其后续在相关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启发。
同时,在国外学习,也锻炼了他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与国际同行进行合作与竞争。
郑南宁回国参与组建西安交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为他提供了专注于人工智能研究的平台和团队。
他在此开始人工智能方向的创新研究和研究生培养,能够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研究理念付诸实践。
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发展,也使他在该领域逐渐积累起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影响力。
郑南宁院士在担任西安交大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校长和校长等职务期间,他在管理方面得到锻炼,能够从更高层面上规划和推动学校相关学科的发展。
他可以整合学校的资源,为人工智能等学科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发展机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
同时,这段经历也提升了自己的领导能力和综合素养,对于他在科研领域取得更大成就以及当选院士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郑南宁回归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让他能够再次全身心投入到人工智能的科研一线。
他带领团队在相关领域继续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研制出L4级无人驾驶智能车等。
这进一步巩固了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地位,为他获得更多的学术荣誉和成就奠定了基础,也为他成为院士后的科研工作持续注入动力。
院士科研之路
郑南宁院士在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领域成果显着。
在理论层面,他建立视觉注意力计算理论,掀起视觉注意力研究新热潮;提出图像分析与视觉知识描述新方法,为智能控制系统提供理论支撑。
在关键技术与系统研发上,主持研制中国首颗宇航级视觉信息和图像处理芯片,解决中国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嫦娥五号”月壤表采机械臂视觉系统等重大工程的“卡脖子”难题。
他开发出高速机器视觉与精密装配机器人视觉系统;带领团队成功研制L4级无人驾驶智能车,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且连续四年在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夺冠。
此外,他还研发出数字化电视扫描制式转换与智能化视频图像处理芯片,并应用于29英寸数字化彩电 。
凭借突出贡献,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以及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等荣誉。
科研之路解码
郑南宁院士的研究成果,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提出的视觉场景理解立体对应计算的markov网络模型、视觉注意力计算理论以及图像分析和视觉知识描述新方法等,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为相关领域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使其在国际国内学术界获得高度认可。
他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宇航级视觉信息和图像处理芯片等,解决了重大工程中视觉芯片与系统的“卡脖子”问题,以及在无人驾驶智能车研究上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等,展现出卓越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为国家重大工程和科技发展作出关键贡献。
他研制出数字化电视扫描制式转换与智能化视频图像处理芯片并应用于彩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体现了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
他通过主持科研项目、担任研究所领导和高校领导等,培养了一大批领域内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形成了优秀的科研团队,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也彰显了其在科研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能力。
后记
江苏南京作为郑南宁院士的出生地,其深厚文化底蕴与优质教育资源,激发他对知识的渴望,为他后来的学术之路埋下种子。
在西安交大的求学生涯,他积累了扎实专业知识,培养了科研思维 ,他接触到前沿思想,拓宽了视野。
从业时,他在日本庆应大学接触到国际前沿学术理论,回国后他组建西安交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为科研搭建平台,培养人才。
科研之路上,他提出创新理论,突破关键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成果广泛应用,创造巨大价值。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