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现在不该再纠结那家伙的事情了。”
久寻无果,韩祖也就没有再纠结那道消失的身影,既然对方隐匿痕迹的能力远超预期,盲目追寻只会陷入被动。此刻站在这座哥特式建筑的庭院中,那座损毁的石像反而让他理清了思路——与其寻找虚无缥缈的踪迹,不如先彻底掌握这座城市的布局与结构,既然这里处处都透露着诡异,那么从宏观层面破解它被遗弃的秘密,或许能为追踪身影提供新的方向。
韩祖重新回到庭院入口,选了一处相对高处的断墙,一跃而起,在断墙上方稳稳站定,从这个角度能清晰看到城市东北部的高地与西南部的港口形成的自然落差。他闭上眼睛,将之前两个多小时的探索路线在脑海中勾勒成一幅粗略的地图,那些走过的街道、广场、店铺和民居渐渐在意识中沉淀,形成一个个清晰的节点。当他再次睁开眼时,目光中的警惕多了几分审视与分析,之前零散的观察此刻开始串联成完整的逻辑链条。
这座多半被废弃了的城市,有着中世纪滨海聚落的典型特征——以港口为核心向外辐射。他登岸的码头位于城市西南角,斜坡式的木板延伸至海水边缘,周围散落的腐朽木箱和货船残骸证明这里曾是货物装卸的枢纽。从码头向北延伸出的第一条街道便是他最初探索的商业街,街道宽度约四米,青石板铺砌规整,显然是为了方便马车通行和行人集散。这种“港口—商业街”的布局模式在中世纪滨海城市中极为常见,商船靠岸后,货物可直接通过这条街道运至城内各处,最大限度减少运输成本。
为了确认自己的记忆没有出现偏差,韩祖暂时离开了背后的建筑,沿着记忆中的路线向商业街方向走去,雾气依旧笼罩四周,但此刻他的注意力已从寻找身影转移到建筑细节上。商业街两侧的商铺均为底层经营、上层居住的“前店后宅”式结构,这种设计在中世纪城市中十分普遍,既节省土地资源,又能让店主兼顾生意与生活。底层的木质挡板门虽然大多腐朽,但从残存的门轴和门框结构可以看出,这些门原本是可以向上收起的卷帘式设计,白天收起便于展示商品,夜晚放下则能起到防盗作用。上层的阳台带有粗铁护栏,护栏间距约十五厘米,既能防止孩童坠落,又能在必要时作为防御工事向外投掷杂物——这一点体现了中世纪城市普遍存在的防御意识,即便是商业街的民居也兼顾了基本的安全防护功能。
走到商业街与主街的交叉口,韩祖停下脚步。主街宽度约六米,是他目前发现的最宽街道,路面的青石板磨损痕迹比商业街更严重,尤其是在街道中央,有两道平行的浅痕贯穿整条街道,正是他之前注意到的车辙印。这道车辙印宽度约八十厘米,符合中世纪普通运货马车的轮距,说明主街是城市的交通主干道,承担着连接各个功能区的核心作用。主街两侧的商铺规格比商业街更高,部分店铺门口残留着石质的门墩,门墩上雕刻着简单的花纹,虽然已模糊不清,但能看出当初的建造者花费了更多心思。他之前进入的那家布店就位于主街东侧,从残存的货架规模来看,其经营面积是商业街普通商铺的两倍以上,应该是当时城内颇具规模的商号。
主街向北延伸约三百米后,便抵达了之前发现的小广场。广场面积约两百平方米,中央的老井是整个区域的点睛之笔。在中世纪城市中,广场往往是居民社交、交易和公共活动的中心,而水井则是维系广场周边居民生存的核心设施。这口老井的石栏被磨得光滑,说明经过了长期使用,井绳的朽坏痕迹显示其最后一次被使用的时间应该与城市被遗弃的时间同步。广场周围的民居建筑质量明显优于商业街的商铺,墙体采用了更规整的石块砌筑,屋顶的瓦片残留量也更多,部分房屋的窗台上还能看到残存的石质花盆,显然这里居住的是比商铺店主更富裕的阶层,或许是城内的工匠师傅或小商人。
从广场向东拐入小巷,便是之前探索过的市集区域。市集位于城市东南部,面积约五百平方米,地面的石板虽然粗糙,但铺设范围规整,中央的铁制旗杆是市集的标志性设施。在中世纪,市集通常是定期举办的交易场所,与常年经营的商业街形成互补。市集四周的棚屋采用简易的树枝和茅草搭建,说明其主要用于临时堆放货物和摆摊,而非长期经营。他在市集发现的陶制摊位架和编织篮,进一步证明了这里曾是农产品、手工艺品等大宗商品的交易集散地。市集北侧的铁匠铺则是典型的手工业作坊,紧邻市集便于其产品直接销售,这种“前市后坊”的布局模式在中世纪城市中十分常见,既提高了交易效率,又降低了运输成本。铁匠铺内残存的铁砧、铁炉和风箱结构,符合当时小型铁匠铺的配置标准,铁炉的尺寸显示其主要打造农具、厨具和简单的铁器,而非武器或大型机械。
离开市集后,韩祖沿着小巷向东北部的高地走去。随着地势逐渐升高,周围的建筑密度开始降低,房屋的布局也变得更加分散。这里的民居大多为独立的两层石屋,底层设有储藏室,储藏室的门采用了厚重的木质门板,门板上装有铁制的门闩,显然是为了存放粮食等贵重物资。部分房屋的后院还残留着菜园的痕迹,地面上能看到整齐的田埂,田埂旁散落着腐朽的农具残骸,比如断柄的锄头和犁头。从这些痕迹可以推断,东北部的高地是城市的农业区,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主要以耕种和饲养家畜为生,为城内其他居民提供粮食和肉类。高地的地势较高,便于观察周围的环境,同时也能避免海水倒灌带来的灾害,这种将农业区设置在高地的布局,体现了当时建造者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认知。
从高地向西走,便进入了城市西北部的平民区。这里的建筑密度最大,房屋排列整齐,形成了规则的棋盘式街道格局。平民区的房屋均为标准化的两层石屋,建筑面积约五十平方米,底层是客厅和厨房,上层是卧室,这种统一的建筑规格说明这里是由城市管理者统一规划建造的居住区,主要供城内的普通工匠、雇工和底层平民居住。平民区的街道宽度约三米,采用碎石铺设而非青石板,路面平整度较差,显然其建设标准低于主街和商业街。街道两侧每隔五十米便有一个公共的水井,虽然大多已干涸,但井台的结构与广场中央的老井一致,说明城市在规划时考虑到了平民区的用水需求。他之前发现的那家药铺就位于平民区的中心位置,药铺门口的双蛇杖图案是中世纪医学的标志,其选址在平民区中心,便于为周围居民提供医疗服务,这种将公共服务设施设置在人口密集区的布局理念,体现了当时城市规划的合理性。
在平民区的边缘,韩祖发现了一道残存的围墙。围墙由夯土和石块混合砌筑而成,高度约三米,厚度约八十厘米,围墙的转角处设有方形的了望台,虽然了望台已坍塌大半,但从其残存的结构可以看出,这道围墙是城市的外防御体系。围墙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分别连接到港口的防波堤和东北部的高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圈。在中世纪,滨海城市经常受到海盗和外敌的侵袭,因此防御体系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道围墙的建造工艺较为粗糙,石块之间的灰浆含量较少,说明其主要起到警示和初步防御的作用,而非坚固的军事堡垒,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座城市的规模不大,军事力量有限。
韩祖沿着围墙向西走,很快便回到了之前发现的哥特式建筑前。这座建筑位于城市的西北部,紧邻围墙,是整个城市中最高大、最精致的建筑。从其位置和规模来看,这里应该是城市的核心公共建筑,可能是市政厅、议事堂或宗教场所。虽然建筑正面没有十字架等宗教标志,但尖拱、尖顶和雕刻等元素仍具有明显的中世纪哥特式风格。建筑的墙体采用了巨大的青灰色石块砌筑,石块之间的灰浆填充饱满,表面经过精细的打磨,这种建造工艺远超城内其他建筑,说明其建造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筑正面的铁门雕刻着缠绕的蛇形图案,蛇在中世纪象征着智慧和守护,这进一步支持了该建筑是公共议事场所的推测。
他再次绕着建筑走了一圈,这次重点观察建筑的细节结构。建筑的尖拱窗高度约三米,宽度约一米五,窗框采用整块石材雕刻而成,虽然玻璃已全部破碎,但从窗框的凹槽可以看出,当初安装的是彩色玻璃,这在中世纪是较为昂贵的装饰,只有重要的公共建筑才会使用。建筑的屋顶虽然坍塌了一半,但残存的木梁直径约五十厘米,均为整根的橡木,木梁之间采用榫卯结构连接,没有使用一颗铁钉,这种建造工艺既坚固又耐用,体现了当时高超的木工技术。建筑后方的庭院面积约一百平方米,庭院中央有一个圆形的喷泉,喷泉的石质基座仍保存完好,基座上雕刻着海洋生物的图案,与港口城市的特色相呼应。庭院两侧的墙壁上设有壁龛,壁龛内原本应该摆放着雕像,如今只剩下空空的凹槽,雕像的残骸散落在庭院的杂草中,大多已经破碎不堪。
韩祖走到庭院的喷泉旁,蹲下身仔细观察基座上的雕刻。雕刻的内容是海浪、鱼群和帆船,细节刻画生动,虽然已被风化得有些模糊,但仍能看出当初的精美。他用手指触摸着雕刻的纹路,感受到了石块表面的光滑,这是长期被海水湿气侵蚀的结果。从建筑的整体风格和细节特征来看,这座城市的建造年代应该在中世纪中期,大约公元12至13世纪,当时欧洲的滨海贸易开始兴起,许多类似的小型港口城市应运而生。城市的布局遵循了“功能分区明确、防御体系完整、交通网络便捷”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建造技术。
接下来,韩祖开始梳理这座城市的区域功能划分。从整体布局来看,城市可以分为五个主要功能区:一是西南角的港口区,以码头和货船停泊区为核心,承担着货物运输和对外贸易的功能;二是中心区域的商业区,包括主街和商业街,是城内的商业交易和金融中心;三是东南部的市集与手工业区,以市集为核心,周边分布着铁匠铺、纺织作坊等手工业作坊,承担着农产品交易和手工业生产的功能;四是东北部的农业区,以高地的农田和民居为核心,为城内提供粮食和农产品;五是西北部的平民居住区和公共建筑区,以平民区和哥特式公共建筑为核心,承担着居民居住和公共事务的功能。这五个功能区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在梳理过程中,他还注意到城市布局的几个显着特点。首先是“依山傍海”的选址,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既便于发展渔业和对外贸易,又能利用高地进行农业生产和防御。其次是“轴线对称”的规划理念,主街从港口一直延伸到城市中心的广场,形成了城市的中轴线,其他街道和功能区围绕中轴线对称分布,这种布局既便于交通组织,又体现了中世纪城市对秩序和规整的追求。再次是“功能混合”的特点,商业区和居住区相互交织,手工业作坊紧邻市集,农业区与居住区保持适当距离,这种布局既提高了生活和生产的便利性,又避免了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干扰。最后是“防御优先”的原则,城市的外围墙、民居的防护设施和公共建筑的坚固结构,都体现了对安全的重视,这是中世纪动荡环境下城市规划的必然选择。
韩祖坐在建筑前的石阶上,将这些观察和分析整理成条理清晰的情报。他首先确定了城市的基本属性:一座中世纪中期的小型滨海贸易城市,占地面积约两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估计在一千至一千五百人之间,主要经济支柱是渔业、对外贸易和手工业。其次明确了城市的布局结构:以主街为中轴线,分为港口区、商业区、市集与手工业区、农业区和居住区五个功能区,外围设有简易的防御围墙,形成了完整的空间格局。然后总结了城市的建筑特征:以石质建筑为主,辅以木质结构,公共建筑采用哥特式风格,民居和商铺采用实用主义的建造理念,整体工艺水平中等,体现了小型城市的经济实力。最后分析了城市的遗弃原因:从建筑的腐朽程度和物品的残留情况来看,城市应该是在短时间内突然被遗弃的,没有发现战争、火灾或瘟疫的明显痕迹,居民可能是因为自然灾害或其他未知原因集体撤离,且撤离时没有带走太多物品,导致大量生活用品和工具遗留下来,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形成了如今的破败景象。
他将这些情报在脑海中反复核对,确保没有遗漏重要的细节。从码头的货船残骸到商业街的商铺遗迹,从市集的摊位架到平民区的民居,从农业区的田埂到防御围墙的残垣,每一处痕迹都印证着他的分析。他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城内所有的金属物品都锈蚀严重,尤其是铁器,几乎没有一件完整的,这说明这座城市的气候湿润,海水的盐分对金属物品造成了严重的腐蚀,这也与港口城市的地理环境相吻合。此外,城内的植物大多为耐潮湿、耐盐碱的品种,如青苔、常春藤和一些草本植物,这进一步证实了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那么现在也可以确定,这个地方。。。就是中世纪时期的旧城,或者说,这里就是它的前身。”
根据韩祖整合的所有信息,他现在终于可以确认,这个中世纪城市,或者说它的残存部分,就是自己曾经去过两次的旧城,根据自己对旧城的记忆,以及刚才的探索过程中,对于此地建筑与道路走向的对比,可以确定韩祖当前所在的位置,应该就位于旧城的西侧居民区。
“这里的地形还没有被人为的加固和升高,那么之前旧城正下方的那些祭坛,应该还没有被建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