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五日,魏军正式接管下辩、河池二县。
这意味着,武都郡的核心之地,在时隔多年后终于回归大魏的版图。
接下来就差一个武兴关,魏军便可直抵阳安关。
不过,魏军入城后发生了些许躁动。
攻城那般惨烈,士兵们心中挤压已久的怨气定然是要发泄的。
有人虐待、打骂俘虏,有人进城一头就钻进良家女的家里不出来了。
最惨的是只对财货感兴趣的士兵,他们搜摸几间民宅才发现一点油水都没有,气个半死。
一个军队的底层士兵鱼龙混杂,一个将军再怎么厉害也不可能时刻约束住每一个人。
其实,一个将军的威信主要在于中层军之中,只要能让大部分中层军官们信服,便可基本掌控住军队。
邓艾就是这样的将军。
他从一线成长上来,又在陇右统过兵,在军中有足够的威信。
军官们看重的并非是邓艾乃天子心腹这一点,说实话你与天子亲不亲的,跟他们有啥关系?
他们更看重的,是你有没有为将士们谋福利,你有没有能力带着将士们赢,仅此而已。
这种乱象很快被邓艾压制下去。
朝廷出征前曾三令五申,不得纵兵劫掠。
这是统一天下的战争,要有王师的样子。
处理完突发情况,邓艾带着嫡系兵马入城。
没走多久,就见一骑士前来禀告:“将军,武都太守常闳自戕于府中。”
“知道了。”邓艾语气平淡。
他这个人,人情味有点淡泊。
除了对自己这辈子的贵人夏侯献和几个年少时的寥寥好友之外,邓艾对旁人的生死都漠不关心。
更何况还是敌人。
邓艾派人把太守府简单收拾了一下,将此作为临时办公之地。
不多时,炊事兵端上一盘餐食,轻轻放于邓艾面前的案几。
邓艾随手拿起一块胡饼填入口中,眼中却始终在地图上停留,忽然间抬头道:
“来人,叫杨千万来见。”
很快,杨千万来到府堂。
邓艾也不啰嗦,开门见山地说道:“杨氏世居武都,应当对本地之地理相当熟悉。”
“将军且问。”杨千万恭敬道,“只要在下知道,必知无不答。”
“善。”邓艾点了点头,径直问道:“若在下辩西南处的索池一带转道西汉水,顺水东行,是否能到武兴关?”
西汉水?
杨千万可太熟了,西汉水正流经杨氏的老巢仇池山。
他想了想,道:“嗯....我还真走过这条路,顺着西汉水向东行大约百五十里左右,便可与故道水(嘉陵江北段)汇合。”
“之后沿着故道水南下,没多远就可抵达武兴(后世略阳县)。”
“莫非......”杨千万顿了顿,问道:“将军是要走此路?”
邓艾不置可否,反问道:“此路如何?”
杨千万说道:“将军若趁水路之便怕是不成。因为此路只有河谷一带能够通行,且极为狭窄,不利于大军行动。”
“倒是南边有有一条山路,通行条件还算不错,亦可抵达武兴关,但这条路人烟稀少,县城都没有,所以当地人不常走。”
“我知道了,你先去吧。”邓艾说完这句,继续埋头看图。
良久,他卷起地图,走出府堂,赶到城中的军营,将众将召集起来。
“诸位,我决定不去武兴关了。”
众人的脸上露出不解之色。
镇西参军乐方站出来说道:“将军,我军既得武都,理应走武兴道东进才对吧。只要攻下武兴关,我军便可与汉中的大军夹击阳安关。”
“乐参军所言不错,这的确是最合理的进军方案。”邓艾先是肯定了对方的建议,却是话锋一转:
“但正因为如此,姜维也一定会洞悉我军下一步行动,并会及时作出应对。”
“据斥候得报,廖化是沿阴平道南撤的,所以我派出了轻骑南下侦查,结果发现姜维的大军前来接应他。”
“我在这里大胆推测,姜维此前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不能第一时间支援武都,只能派廖化先行来拖延我军步伐。”
“但我军没有中廖化的疑兵之计,用最短的时间攻下城池。而姜维在来的路上得知城池已被攻克的消息后,不敢再与我军正面交锋,遂引军南归。”
“也就是说,蜀军的主力或者说机动之兵皆在此处了。”
“将军的意思是,不去攻武兴关而是去阴平?”秦州别驾赵虞开口问道。
“不错。”邓艾看向他说道:“武兴关是座险关,在城关下大军根本铺不开,攻克的难度要比下辩这座郡城还要难得多。”
“最重要的是,我军若是按部就班地前去攻打武兴关,姜维可从阴平道向东转道,绕开我军救援武兴关。”
“还有这么一条路?”赵虞疑惑道。
伐蜀前,他做过一定功课,武都、阴平郡内常走的几条大路他都清楚,可这条路是?
“此路方圆百十里都没有乡县、河流,故而不常用,唯当地人知晓。”邓艾如是说道。
其实这条路是后世康略高速的其中一段,“康”是指康县,此时还未设县,“略”是略阳县,也就是武兴关。
赵虞本想提一嘴,这没有水运,如何能支撑蜀军数万大军的粮道呢?
但转念一想,姜维以往在陇右用兵经常不顾及粮道,轻装简行,主打的就是一个神出鬼没。
故而他不再多言,看向邓艾拱手道:“在下懂将军之意了。与其被姜维堵在武兴关下,胜负难料,不如死死咬住姜维,叫他无力支援汉中战场。”
“毕竟汉中有我近十万大军,而阳安关才是整个伐蜀之役的关键!”
邓艾点点头,看向众人:“诸位可还有异议?”
“末将谨遵将军号令!”众将齐声道。
..............
数日后,姜维得知了魏军南下的消息。
“邓艾,知我矣.....”
姜维苦笑出声。
“卫将军,如此的话我军应速速退回桥头才是。”部将在身边建议道。
姜维没有回答,只心中叹气。
忽然,他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冲着身旁亲兵说道:“速拿纸笔来。”
又过了数日,刚刚北出武兴关的胡济收到了姜维的一封信。
看完,他气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