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船队就拔锚起航,开始了返航的旅程。此时的南海,季风正好转为北风,顺着船队的航向,二十艘海船如离弦之箭般向北行驶,船帆被风鼓得满满的,船速比来时快了近三成。
“大人,按这个速度,咱们二十天不到就能到泉州!” 赵海拿着测风仪,脸上满是笑容,“而且这几日天气晴好,没有风暴的迹象,定能一路顺利!”
李正华点点头,站在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 “东溟岛”—— 岸边的龙旗在晨曦中依旧清晰,仿佛在为他们送行。
他转身走进船舱,看着张学士整理好的探索成果:厚厚的一本《南溟探航记》(详细记录了每日的航行、岛屿的特征、物产的分布),十几张绘制精美的海图(标注了新发现的岛屿和航线),还有几大箱分类整齐的样本(矿石、植物种子、贝壳等)。这些都是他们此次远航的珍贵收获,也是献给大宋朝廷的 “厚礼”。
返航的旅途格外顺利,没有遇到风暴,也没有出现设备故障。
船员们的心情比来时轻松了许多,每日除了值班,都在整理自己的物品,有的在修补磨损的衣服,有的在擦拭心爱的武器,还有的围在一起,分享此次远航的见闻,憧憬着回到开封后的生活。
徐明则把自己关在船舱里,整理这些日子的笔记和画稿。他打算把这些东西带回开封后,交给国子监的先生们,让他们也能了解海外的世界。“大人,回到开封后,陛下会不会让咱们再去远航啊?” 他找到李正华,眼里满是期待,“我还想看看更东边的海域呢!”
李正华笑着摸了摸他的头:“会的,只要陛下同意,咱们肯定还会再去远航。不过下次远航前,你要好好学习大宋的文化和知识,成为一名真正的探险家,才能更好地记录海外的见闻,为大宋的海外事业出力。”
徐明重重地点头:“我会的!我一定好好学习,下次还要跟着大人一起远航!”
二十天后的清晨,了望手阿福突然高声呼喊:“前方发现陆地!是泉州港的方向!” 船员们纷纷涌上甲板,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 —— 远处的海平面上,泉州港的轮廓渐渐清晰,港口的灯塔在晨曦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岸边似乎还有许多人影在晃动。
“是泉州!咱们到了!” 船员们欢呼起来,有的甚至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二十艘海船加快速度,向着泉州港驶去,越来越近,能看到港口的官员和百姓们早已等候在那里,岸边插满了大宋的旗帜,还有人燃放起了鞭炮,欢迎他们凯旋。
船队缓缓停靠在泉州港的码头,李正华率先走下船梯。泉州知府带着官员们连忙上前,拱手道:“李大人!你们可算回来了!陛下早已下令,若是船队返航,要立刻派人快马禀报开封,还让咱们好好招待各位船员!”
“多谢知府大人费心。” 李正华躬身回礼,“此次远航还算顺利,发现了十余座岛屿,采集了不少样本,详细的情况,我会在明日返回开封后,亲自向陛下禀报。”
泉州知府笑着说:“大人辛苦了!下官已在城中的‘迎宾楼’备好了宴席,为各位接风洗尘。各位船员一路劳累,今日就好好休息,明日再启程回开封不迟。”
当晚,泉州城的 “迎宾楼” 灯火通明,泉州知府宴请了李正华和船队的核心成员。
宴席上,摆满了泉州的特色菜肴 —— 清蒸鱼、红烧虾、炒蟹粉,还有当地酿造的米酒。大家推杯换盏,分享着此次远航的见闻,气氛格外热烈。
“李大人,此次远航,你们发现了这么多岛屿,定能得到陛下的重赏啊!” 泉州知府举起酒杯,向李正华敬酒,“以后大宋的海外贸易,定会越来越繁荣,泉州港也会成为大宋最繁华的港口之一!”
李正华举杯回敬:“这都是陛下的英明决策和各位船员的努力,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日后大宋的海外事业,还需要泉州港的支持,希望知府大人能多多配合。”
宴席一直持续到深夜,大家才尽兴而归。李正华回到安排好的驿馆,虽然疲惫,却毫无睡意。他坐在桌前,再次检查了一遍准备呈给陛下的探索成果,确保没有遗漏。
第二日清晨,李正华带着船队的核心成员、探索成果,还有徐明等人,登上了前往开封的马车。泉州知府和官员们亲自到码头送行,直到马车渐渐远去,才转身返回。
马车行驶在前往开封的官道上,李正华掀开窗帘,看着窗外熟悉的景色 —— 绿油油的田野,错落有致的村庄,往来的商旅,心中满是感慨。离开开封三个多月,如今终于要回来了,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陛下和王爷在皇宫中等候的身影,看到了家人在静云府门前迎接的笑容。
他知道,这次的远航只是大宋海外探索的 “序章”,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大海和更多的岛屿等待着他们去发现,大宋的辉煌,也将随着船队的航迹,传遍世界各地,成为真正的 “海上霸主”。
开封的初夏,太和殿内熏风送暖,殿外的石榴花正开得如火如荼。李正华身着从海外带回的轻便官袍,虽经海风磨砺,却依旧整洁,他手中捧着厚厚的《南洋续探记》,躬身站在殿中,将东帝汶的探索详情一一禀报:“陛下,东帝汶岛周长约三百余里,岛内多山地,沿海有平原,可种植水稻与甘蔗;岛上无土着聚居,仅见零星渔猎痕迹,臣已命人插大宋旗帜,记录地理坐标,待日后可遣民前往开垦。”
御座上的老陛下接过奏记,指尖划过书页上的岛屿地图,眼中满是欣慰:“十年前你初献火器,谁能想到,如今大宋的旗帜竟能插遍南洋诸岛?此次远航,你不仅发现新地,还为日后殖民开垦打下基础,功不可没。”
说罢,他对李德孝道,“传旨,赏李正华黄金二百两,绸缎五百匹,晋封‘海外都护’,总领南洋诸岛事务。”
“臣谢陛下隆恩!” 李正华躬身谢赏,心中却另有盘算 —— 此次归来,他见家中子女皆已长成,便想将家事托付,专心应对海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