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外来人口因为高房价,只能挤在城中村的出租屋里,连个安稳的家都没有。
眼下,不只是江州,整个大夏范围内所有的大型城市,都面临着人多房少、房价虚高的问题。
一旦商业房产不加以限制,任由资本炒作,房价肯定会像坐火箭一样飞速上涨。
民用住宅用不了多久,就会从满足居住需求的固定资产,变成资本逐利的金融资产。
到时候,三代人凑首付、一辈子还房贷的悲剧,用不了两三年,又会在这片土地上再次上演。
李星锋指尖轻轻摩挲着车窗边缘,那冰凉的金属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到掌心,让他纷乱的思绪稍稍平复。
他不再开口,目光透过一尘不染的玻璃,落在窗外飞速倒退的街景上。
午后的阳光像融化的蜜糖,行人们三三两两走着,有的挎着菜篮低声交谈,有的牵着孩子快步赶路,身影随着车辆的疾驰渐渐缩小,最终成了视野里模糊的黑点,被身后的繁华市景迅速吞没。
没过多久,车身轻微颠簸了一下,像是碾过了路面衔接的缝隙,江州一号公务车缓缓驶离了市区繁华的柏油路。
那路面被往来车辆磨得光滑,连细微的裂痕都少见。
稳稳地开上了通往大江村的道路。
谁也想不到,这条连接城乡的路,竟宽阔到足以容纳八车道并行,中间还隔着两排齐腰高的绿化带,里面种着修剪整齐的冬青和开得正盛的月季,粉的、红的花瓣在风里轻轻颤动。
路面铺着崭新的沥青,凑近车窗似乎能闻到淡淡的柏油味,泛着一层细腻的油光。
两侧的路缘石是浅灰色的花岗岩,边角打磨得圆润光滑,每隔五十米就立着一盏造型简洁的路灯,银灰色的灯杆上缠着几簇翠绿的藤蔓,叶片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随风轻轻晃动,偶尔有几片叶子扫过灯杆,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按照江州省早已拟定好的规划,十五年后城市化建设完成之时,江州市区的边界将会与大江村彻底接壤。
到那时,这里的农田会变成鳞次栉比的高楼,乡间小路会拓宽成纵横交错的大道,村民们的平房也会换成配套齐全的社区楼房。
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沈崇业才拿出了破釜沉舟的魄力,在全省干部会议上下了道死命令:
江州下辖的十三个市,凡是与周边区域接壤的连接通道,全都按照能容纳上亿人口通行的标准来建造。
要知道,从双车道到四车道,再到如今的八车道,基建成本可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呈指数级往上飙升。
光是这条通往大江村的路,征地、铺路、装路灯、建绿化带,就花了不知道多少钱。
这还不算后续的维护费用,当时省财政厅的厅长拿到预算表时,手都在微微发抖,反复跟沈崇业确认了三遍“是不是真的要这么建”。
消息刚传出去时,省里不少干部都私下有了微词。
有人在会议间隙躲到走廊尽头,对着电话那头小声嘀咕“太铺张了,根本用不上这么宽的路”。
有人拿着规划图在办公室里叹气,手指点着图纸上的八车道,跟身边的同事说“没必要搞这么大阵仗,将来要是没人走,岂不是成了笑话”。
还有些年纪大的老干部,直接找到沈崇业的办公室,苦口婆心地劝他“稳着点来,别这么冒进,万一出了问题不好交代”。
可等这条路真正修好通车,所有反对的声音都像被晨雾吹散般,悄然无息地消失了。
甚至那些当初最反对的人,路过这条路时,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心里暗自佩服沈崇业的远见。
一来是因为,江州涌入的外地人口实在太多了。
沈崇业从接任江州SJ到现在,不过一年半的时间,江州的人口几乎翻了一倍。
原先江州十三市的本地人口统计下来,也就一千五百万人左右,可现在,光是在公安局登记的外来人口就有一千二百万,再加上那些暂时没登记的,留在江州讨生活的老百姓,硬生生暴增到了三千万。
现如今,走在江州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拖着行李箱的外地人,箱子上贴满了不同车站的标签,有的扛着鼓鼓囊囊的蛇皮袋,里面装着换洗衣物和家乡的土特产。
招聘市场里更是挤满了找工作的年轻人,他们手里攥着打印好的简历,眼神里满是期待,每个招聘摊位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嗓子都喊哑了。
就连小区门口的早餐摊前,都比以前多排了两三倍的人,卖包子的大妈一边飞快地给顾客装包子,一边笑着说“现在每天要多蒸两笼,不然根本不够卖”。
江州省的七人班子,再加上十三个市的领导班子成员,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这还只是沈崇业执政的开始,后面还有更大的动作等着呢。
毕竟,老沈同志可不是一般人啊!
准确的说,老沈同志是个大好人呐!!!
他在来江州之前,便知道老百姓最需要什么。
更重要的是,他瞒着上级,顶着天大的压力,把曾经属于整个大夏的工业化体系,经过星海公司升级改造后,硬生生留在了江州省。
这套体系里,既有能精细化生产的尖端工厂,也有能制造大型机械的车间,还有配套的研发中心和物流网络,比原先的体系先进了至少五倍。
他们光是想想,都觉得心跳加速。
这套工业体系一旦在江州落地,能带来多少就业岗位?
怕是至少要解决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的工作问题。
能拉动多大的经济增长?
江州的 Gdp现阶段已经是大夏第一了,说不定能在三年内翻一番。
甚至这其他的十二个市,也能超过发达省份。
眼下能看到的,就有三百多个厂子要陆续落地建设。
这些厂子分布在江州的各个市,有的建在郊区的工业园区,有的就落在原先的县城边上,已经有不少工程机械开了进去,开始平整土地、搭建厂房。
有人私下算了笔账,看似只是新增三百万技术工人,可这些工人背后都有家庭,夫妻俩带个孩子是常事,稍微乘以三,就又是一千万人要在江州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