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水陆驿站,可以说是当前世界上最为方便的高速公路。
有官府的帮助,察合台使者一路畅通无阻。
不过,现在他已经没有刚出发时那么坚定的信念。
土鲁番的那位年轻将领所说的话,一直在他脑海中回荡。
哪有什么国书?察合台?不认识,这是大明的柱州。
一席话,让使者怀中的重要无比的书信变得一文不值。
和在王庭的那位大明使者一样,现在他所接触到的大明高层,似乎都不是他听说过的华夏。
马车从土鲁番出发,经过哈密,穿过沙州,最终辗转来到嘉峪关前。
一开始,他以为一路上会颠簸劳顿,可现实让他十分意外。
过了哈密之后,人烟就出现在官道上,源源不断的人力车和畜力车,推着满满当当的东西往哈密前进。
再怎么没有反应过来,使者也知道,这是输送往土鲁番的物资,是前线大军的后勤补给。
马车和运输队保持距离,护送物资的军官只会看一眼使者的马车,随后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
地面上的道路,明显是经过修缮的,没有那么多的坑坑洼洼,可这才经过多久。
虽说察合台王庭离大明很远,但对于主持外事的高层而言,多多少少是知道大明的一些情况。
不管是哈密还是沙州,之前并不是如此场景。
早些年,这里是由和他们差不多的部落所控制,虽说大明设立了卫所,但大多也是听调不听宣,之后又似乎有部落主发疯,掀起屠杀。
可是,眼前的场景,并没有看到多少纷乱的影子。
放牧也好,耕地也罢,路上所看到的百姓,身上穿着明显陈旧且残破的衣服,可脸上却无麻木痛苦之色,彼此间还会高声聊天,甚至有唱着不知名歌谣的老农。
歌声因为没有受到地形的阻隔,可以传播得很远,以至于坐在马车中的使者,远远都能听见。
至于士兵在各处出现,使者也已经见怪不怪了。
小群体的士兵,都会有一个类似于队长的角色,他们对于士兵的控制,就算是察合台的贵族见了,也会心生羡慕。
似乎那些队长拥有魔法般,无需暴力惩罚,就能让底层士兵对他们唯命是从。
大多数邦国,是不会让士兵如此近距离和普通百姓接触的,毕竟士兵欺辱百姓的事情,在哪里都不是新鲜事。
离嘉峪关越近,军民之间的接触场景就越少,直到嘉峪关之后,士兵就变成了站岗,而百姓则是排着队进出那在使者看来很壮观的关隘。
到了这里,使者就要出具官方文书,以证明自己的身份。
站在使者对面的,并不是武官,而是一脸书卷气的文官。
对方操持着流利的大明官话,询问着使者的各种信息,这让本来还有些担忧的使者,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文官手捧着使者递上的文书,开口道:“柱州终究是我大明之地,或许,这是最后一次见这文书了。”
话音落下,使者那刚要落下的心,直接被摔得稀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