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长得帅的读者就要问了,澳代利亚怕不是脑子有问题?他们就不担心华夏跟他们彻底翻脸吗?嘿,他们还真不怕,因为他们知道,华夏百分之八十的铁矿石都需要进口,而华夏一年就要消耗全球七成以上的铁矿石,其中至少四成都离不开澳代利亚的必和必拓。
2010年以前,全球的铁矿石交易采用的都是长协机制。
就是由铁矿石三巨头——澳代利亚的必和必拓(bhp)、不列颠的力拓(Rio tinto Group),还有巴西的淡水河谷(Vale of brazil),和扶桑的新扶铁(NSc),高丽的浦项制铁(poSco),还有华夏的宝钢等世界主要钢厂进行长期协议的谈判。
当时有一个非常变态的首发机制,就是大家在一块谈判,一旦有任何钢厂和矿山先达成协议了,其他的所有人都要以他先达成的这个协议价作为全年交易的指导价。
这就是一个多重博弈:一方面,钢厂要和矿山谈价格;而另一方面,高丽人和扶桑人早就在上游产业进行了提前布局,他们便别有用心地利用这个长协机制去打击华夏这个对手。
当时华夏钢企的话语权还不强,毕竟初来乍到嘛,经常被人算计。这边还没开始谈呢,新扶铁和项浦制铁那边就会抢先和别人以高价成交。
这里面的猫腻就大了去了——比如说新扶铁,它本身就是必和必拓的股东,所谓的高价对他们而言,就是左手倒右手罢了,而华夏就只能被迫接受这个明显不利于自己的高价。
那华夏就不能同样布局矿山吗?不是不想,而是人家不让。
2009年那会,华夏的中铝公司想买点力拓的股份。当时的力拓也挺缺钱的,这本来是个双赢的事儿,结果各种媒体、政客轮番跳出来高喊“狼来了”,最后硬是把一桩好事给搅黄了。
华夏的钢厂本来还可以联合起来,以更大的交易量去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但每次总有个别的钢厂不顾大局,为了自己的私利,和别人私下成交。导致联盟总是被人家各个击破。
在莫里森时期,澳代利亚就曾配合犹撒疯狂炒作铁矿石价格,华夏也没办法摆脱对澳矿的依赖,只能被迫高价购买。
最后的结果就是:华夏空自掌握着全球最先进的炼钢技术和最大的钢铁产能,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大头竟然都被外国的矿山拿走了,就离谱!
按理说,采矿是个低附加值的产业,澳代利亚铁矿的开采成本不过是十几犹撒币一吨,但在2021年的时候,卖给华夏居然达到了两百六十七犹撒币一吨,毛利竟然超过了百分之九十六,比tm芯片还赚钱。
去年华夏钢铁行业的利润总和才两百九十亿华夏币,全行业综合净利润率只有百分之一点五,也就是按华夏产十亿吨钢材来计,平均一吨钢材才赚二十九块华夏币,大量的钢厂都在亏损经营,在盈亏线上苦苦挣扎。
同期数据显示,澳代利亚的矿企每吨铁矿石的净利润超过了八十犹撒币,折合华夏币约五百六十元。两者对比,利润差异显着。
而铁矿三巨头的一年的利润能达到华夏币一千八百四十亿,相当于整个华夏钢铁行业都在给他们几个打工。
那为什么我们不加大对巴西铁矿的进口,来代替澳代利亚的铁矿呢?
很简单,巴西地处南美,它的铁矿又不在太平洋方向,海运就需要走巴拿马运河,但这条运河最大通航能力就是五到七万吨的船,限制了最大运力,就提高了平均运费。
如果绕道非洲好望角走印度洋航线的话,海运距离要远太多。即便铁矿石的价格相当,但加上运费之后的到岸价,澳矿也要比巴西矿更有竞争力。所以,澳矿的垄断地位,是地缘造成的。
上面算是说清楚了铁矿石的现状。过去二十多年,国际铁矿石价格一直由少数巨头垄断,华夏虽然是最大的买家,却在定价权上长期受制于人,承受着高昂的成本压力。
最关键的是,犹撒币结算体系使得华夏面临汇率波动的风险和金融制裁的潜在威胁。华夏每年花几千亿犹撒币进口铁矿石,如果全都用犹撒币,那等于把华夏整个钢铁行业的命根子,都交到了犹撒人手里。
犹联储那边随便打个喷嚏,华夏这边的进口成本就得跟着感冒。
这种日子,谁过谁难受。
为了逆天改命,华夏人下了一盘大棋,来了个四步走。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反内卷。
三年前,华夏就成立了华夏矿产资源集团,由集团整合华夏钢企分散的采购需求,代表华夏钢铁行业对外谈判,整个华夏只发出一个声音。由于手握着全行业的巨量订单,谈判中的话语权自然更强。
集团成立以后,以前那种某些钢厂因为一己私利破坏联盟的现象被彻底杜绝了,铁矿石的价格也迅速从历史高点一路跳水,来到了一百零三犹撒币一吨。
二是推动供应多元化,华夏造出了四十万吨左右的干散货船,和能停靠这种货船的深水码头,比如华南的湛江港,华东的青岛港、唐山港,还有东北的大连港。这种大船一次装货是澳洲航线单船装货量的三倍,有效地控制了成本。
三是华夏在秘鲁投资建设了钱凯港,还建成了连接秘鲁和巴西的两洋铁路。钱凯港位于太平洋的东岸,以后巴西的铁矿可以通过两洋铁路直接运到秘鲁装船,这样,价廉物美的巴西铁矿就能通过太平洋航线回国了,大大缩短了航线。
更重要的是,巴西人愿意接受华夏币结算,也愿意用巴西的铁矿石交换咱们的铁路技术,或是汽车、电器等工业产品,这样就绕开了犹撒币结算体系。两国之间的外贸自己就形成了一个以人民币交易为核心的双循环。
这样一来,哪怕矿石加上运费比澳洲那边高那么一点,也是完全值得的。
2025年9月30号,华夏矿产资源集团与巴西的淡水河谷签署了每年五千万吨的长期供应协议。这绝不是巧合,正是华夏“铁矿石进口多元化”战略的实质性进展。
第四就是锁定非洲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几年前,华夏投资了西芒杜铁矿,这在全球未开发矿床中是储量最大,品位最高的,今年已经正式投产了。
首船西芒杜矿石已经在前几天运抵了华夏,这就彻底动摇了澳矿的垄断地位。
2025年的续约谈判中,必和必拓要求将铁矿石的长协价上调百分之十五,每吨的价格涨至一百零九点五犹撒币,而当时的现货价已跌至八十犹撒币左右。若按此价格执行,华夏每年将多支付超过两百亿犹撒币。
最重要的争议点还是在结算方式上:华夏要求改用人民币结算,但必和必拓坚持用犹撒币计价,拒绝接受华方提出的条件。
倒是力拓早就看清楚了胳膊拗不过大腿的事实,二话不说,当场就签了单子,脸上还笑呵呵的。
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同样是在2025年9月30号,华夏矿产资源集团强势出手,直接掀了桌子,全面暂停以犹撒币结算的必和必拓铁矿石的采购,甚至包括已启程在途的运输船只。
必和必拓的股价应声暴跌,必和必拓的市值瞬间蒸发了数十亿犹撒币。迫于巨大的市场压力,10月9号,硬气了三十年的澳矿巨头必和必拓最终放弃铁矿石的涨价诉求,并部分接受了人民币结算。
双方协议:约占bhp对华夏销量百分之三十的现货贸易部分,自2025年第四季度起,改用华夏币(Rmb)结算,采用华夏港口cFR(到岸价)定价方式。
至于长期协议(年度合约):2026年合同仍暂以犹撒币计价,但设置“观察期”。若华夏铁矿石价格指数(比如“北铁指数”)的市场接受度达标,将正式启动人民币定价谈判。
从石油到矿石,华夏正在一步一步地拿回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持续了几十年的铁矿石战争也即将至此结束。
一旦华夏熟悉了通过巨大的市场需求去拿捏卖家的这个套路,大豆啊,农产品,所有的大宗商品都可以复制。生意终于回归了本质——谁拥有市场,谁拥有技术,谁就能定义规则。到那时,瑟瑟发抖的又何止一个澳代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