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人此刻看李君璠的眼神都变了,你不是失怙失恃,只能依附舅家生活吗?怎么没说你舅舅和大哥来头这么大呢!
国公、郡公、县公、大将军……李君璠是最小也最不中用的一个。
转念一想,若真是地里的小白菜,怎么轮得到他不到弱冠之年做功曹。
倘若李君璠早些透露自己的家世背景,王家压根不会打他的主意。
齐大非偶的道理人人都明白,王家并非卖女求荣的人家,只能委婉地表示需要考虑考虑。
天理昭昭,报应不爽。
订婚本是喜事,王家没有一口答应下来,便意味着其中变数颇多。
李君璠眼看这桩婚事即将告吹,一边急忙请托中人从中斡旋,一边寻找机会将王宝琼约出,好生剖白一番。
与此同时,王家四处托关系打听李君璠的底细,好在冯家、李家都非无名之辈,哪怕相隔千里,亦有人知晓他们的根底。尤其是最近发生的那些大事,更是让人对他们的背景有所了解。
北征失利,两家一起走了背字,这就是李君璠一个高门子弟为何会来他们这个偏远苦寒的小地方做功曹。
唯一和李君璠个人相关的,大概就是他先前订了一门婚事,但在出京前退婚了。
在往常,退婚总会牵涉到男女双方的品德问题,但结合北征失利的大背景,道德和感情的因素似乎已变得微不足道。
王家认真考察过的李君璠的为人,踏实上进,没那么多花花肠子,身上更没有一丝骄横之气,难怪先前没人看出他是高门子弟。
这会不只王家犹豫不决,连亲戚朋友也都纷纷劝解。
倘若结亲,将来李君璠高升回长安,抛妻弃子怎么办?又或者他日后另娶高门女郎,贬妻为妾,王宝琼又该如何自处?
倒不是亲戚朋友看不惯王家攀高枝,而故意酸言酸语,都是听说过的惨痛案例。正因如此,结亲时才会更偏好知根知底的人家。
王家举棋不定,偏王宝琼被李君璠灌了一通“迷魂汤”,闹着非君不嫁。
李君璠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可能是个“坑货”,只觉得他与王宝琼性情相投,千里姻缘一线牵,乃是天作之合。
过了许久,他才从王宝琼口中推测出王家的顾虑,不在当前,而在往后。
李君璠赶忙携了李君玘的书信上门拜访,上次王家拒绝得太快,都没让他有拿出来的机会。
李君璠便是说上一万句甜言蜜语,也不及身为长兄和家主的李君玘一句话来得有分量。这才是时下公认,最能保障王宝琼地位的办法。
李君璠一人的心意可以轻易变更,但家族的意志不容违逆。
李君玘从冯晟身上学来的一点先进经验,结亲时别仗着身份地位拿捏姿态,“骗婚”也要讲究诚意。
于是,他在信中将王家稍微拿得出手的事情大夸特夸,又将王宝琼捧得如同仙女一般。最后还格外谦卑地表示,若能娶到王家女便是李家的福气,他那不争气的弟弟往后就劳烦王家多照顾了。
远在洛阳的李君玘如何能知晓千里外的小士族家事,还不是李君璠做了功课,特意向他提及的。
李家求婚的诚意由此可见一斑。
因为这份求婚书,以至于王家人对李君玘的印象就是一个温和慈爱的长兄。完全没想过他为何能成为南征北战的大将军。
至于所谓李家坏了事的传闻,也从来不在王家的考虑范围之内。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君璠落魄只能任功曹,但对许多人而言,已经一生难以企及的天花板。
对王家而言,李君璠若是能在本地做一辈子功曹就是最好的了。
他们担忧的,从来不是李家的落魄,而是太富贵生出的不匹配。
李君玘为何会同意这一门貌似不般配的婚事呢?
一来是因为高门联姻听着光鲜亮丽,但两个弟弟接连遭退婚,可见高门在利益可能受损的前提下,跑得比谁都快。
二来则是家中本就不指望李君璠有大前程,王家家风清正,小儿女情浓意切,与其让他在外漂泊不定,不如就这样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三便是李君玘心中的隐忧,杨胤如日中天,短时间内看不到翻身的希望。李君璠不知要在外地躲藏多久,有门靠谱的岳家照应,多少能是个依靠。
当然,兄弟俩私下里的说法就没那么客气了。
李君玘给弟弟指了两条明路,要么熬成大龄单身男青年,猴年马月回长安再议亲。要么在当地找一门妥当的人家就地成亲。
他对女方的要求就两条,家世清白,人品贵重。是男人就自己解决问题,别尽耽搁老子打猎。
李君玘并非只听信李君璠的“一面之词”,毕竟在几个哥哥的印象中,这个弟弟有点傻,难保不被人骗。
所以他不仅有安插在李君璠身边的人回报,还派人实地去打探过王家的情况,可谓是费心劳力。
最后只得感慨傻人有傻福,允了这门亲事。
然后李君玘转头就往长安写信,将另一个装高岭之花,自己却没本事解决终身大事的兄弟狠狠骂了一顿,这才算出了一口郁气。
有了李君玘的亲笔信兼变相的保证,王家没有不同意的道理。再拖下去,外头人保不齐以为他们不识抬举。
旁人成亲时,新郎只需出个人,其他事情自有家人打理得妥妥当当。
李君璠没那么好的运气,只能事事亲力亲为。这场婚事唯一的不足之处便是没有任何男方亲戚出席婚礼。
理由说来正当,人人都做着官,身负要职走不开。但各路亲戚贺喜的礼物源源不断地送来,礼数上是一点也不缺。
到了大婚之日。李君璠身着红衣,骑着高头大马,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王家迎亲。虽然男方亲戚没有出席,但婚礼的热闹与喜庆却丝毫未减。
婚后夫妻两人住进了王家附近的一处小宅子,但故事走向却让人大跌眼镜。